第76章 尘埃落定(1)
光阴的赞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6章 尘埃落定(1),大明末年:我的快乐奋斗史,光阴的赞歌,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崇祯14年4月上旬末
一会儿,周铉已经想好了主意,但他首先需要崇祯皇帝对局势有清醒的认识,然后希望这次能够彻底破坏“松锦之战”设想;
否则,这件事情还会反复。
于是,他拱手道:“回皇上,臣已经想好了对策,但需要与兵部、洪承畴大人当场讨论一番,这样有助于了解真实的情况。”
崇祯想了想,马上叫太监去请兵部尚书陈新甲和洪承畴到乾清宫。
休息中,崇祯又问道:“内弟,德王这件事该怎么处理?”
周铉拱手道:“回皇上,这是皇上的家事。德王有危险,而目前朝廷的军队没有能力去保护他,那么他迁回京城也没有什么问题;
待天下太平后,再让他回封地,这样也不违反祖制;
德王愿意捐50万两银子和每年一成的收入,已经证明他的忠心。
如果大明每个王爷和郡王自愿捐银,按照王爷50万银两,郡王5万银两,那可是有4000多万银两,足够皇上剿灭流寇、荡平建虏。”
崇祯听到4000多万银两,心头一热;
没有银两的日子太难过了,崇祯可是吃够了缺银两的苦头。
如果有4000多万银两,北方全部免田税五年,这样农民也不会造反。
这种事情放到原来的历史,因为没有人点破,也没有愿意去尝试,所以导致崇祯皇帝空有金山,却活活被没有银两而憋死。
周铉担心崇祯顾虑太多,继续说道:“皇上,目前这个局势下,先得要有银两才能解决事情。
如果没有银两,建虏根本不可能荡平;
大明养这些王氏宗亲200多年,为了保护他们,让他们做点贡献也是应该的。”
崇祯点了点头,他似乎下定了决心。
既然崇祯愿意听,周铉想把衍圣公的事情也解决掉;
他再次拱手道:“皇上,衍圣公愿意在大明各地创办‘皇家孔圣人学院’是一件好事情。
这样不仅能够宣传皇上的旨意和圣恩,也能够为大明提供更多的人才!
至于怎么办,让吏部、国子监一起制定收费标准,让衍圣公自己想办法即可。
臣以为这事可行。”
崇祯也认为没有问题;
即使有问题,看在260万银两和8万石粮食的份上,也没有问题。
如果每个有钱的官绅和富人提一个小要求,然后捐50万以上银两,满足小要求,给官绅富人一个伯爵,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崇祯再次点了点头。
刚谈完这两件事,陈新甲和洪承畴再次来到了乾清宫。
行礼过后,崇祯说道:“两位爱卿,周爱卿对驰援锦州有新想法,他希望与你们讨论讨论一番。”
陈新甲和洪承畴都惊讶这前后发生的变化。
周铉当面问道:“陈大人、洪大人,因为这次驰援锦州不仅涉及到皇上和京城的安危,还会对我大明朝未来产生严重的影响;
恕在下妄言,如果出现兵败,这10万的大明精锐主力被建虏消灭,我大明在北方几乎无抵抗建虏的能力;
更不要说对陈大人、洪大人自己和亲人的影响。
所以,在下希望详细了解一下,为什么陈大人、洪大人认为出兵10万,就一定能够打赢围攻锦州的建虏?”
洪承畴和陈新甲都不好回答了;
陈新甲明显有些不高兴,他不知道这件事怎么把他扯进来了;
但周铉心里很清楚,他就是要把陈新甲搞进去,这样才能在陈新甲考虑自己的风险时,不会夸口乱说话。
洪承畴心道:他也不想去打建虏啊;
但3月中旬时,皇上想去打这场仗,他身为蓟辽总督,只好顺口说要10万以上兵力;
可今日他已经后悔了,但是在皇上面前可是无戏言。
他的打算是不输,趁建虏在锦州兵力不足,快速进军,驰援锦州救祖大寿就可能成功了。
他丝毫未考虑建虏夜不收收集战场情报的能力,更未考虑建虏朝廷动员能力远远超过大明的事实;
为了打胜仗,连建虏的皇帝皇太极都上了前线,皇太极下面的人更是卖力卖命。
洪承畴硬着头皮说道:“周国舅,根据大明夜不收探测到的消息,围攻锦州的建虏只有约4万兵力,即使他们增援,合计也只有5万到6万;
我大明驰援主力有10万,锦州还有约2万人马,再加上地理优势,只要正常发挥,我大明胜利可能性非常高。”
周铉这时候看向了陈新甲。
陈新甲知道这个时候得要撇清关系,他在辽东干过很多年,对辽东诸将和建虏太熟悉了,这场仗凶多吉少;
时间长了,后面还有粮草军饷问题。
于是,他说道:“周国舅,对辽东战事最熟悉的就是洪大人;只要朝廷认为要打这场仗,那么兵部就尽最大可能为战事创造好条件。”
周铉也拱手道:“两位大人,恕在下大胆,在下以为洪大人战胜建虏的理由非常不充分:
其一、建虏大本营沈阳离锦州也只有500里不到,快马三天时间不到就可以到达;如何判断建虏援军只有约2万兵力,如果他们再增援5万到6万兵力,那该怎么办?
即使刚开始只有2万援军,但建虏后期再增援也来得及;
其二、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我大明在野外打仗,还鲜尝胜绩;更不要说建虏战斗能力和素养比萨尔浒时强了许多;
在下相信,两位大人肯定知道单个的建虏兵能够胜过1个,甚至2个大明官兵;
其三,所谓本土作战优势根本不存在,锦州已经被围困,有很深的壕沟;锦州外面的大山、小山都一一为建虏所知;
甚至在野外,他们的夜不收和骑兵也比我大明强,他们了解情况只会比我大明强。
不知道两位大人的话有何看法?”
陈新甲马上反应过来了,他转身朝向崇祯皇帝,并拱手道:“请皇上恕罪,臣有罪!臣对锦州局势、建虏状况了解不够,险些染成大错。
周国舅的话很有道理,这场仗的确有很大风险。”
洪承畴也跟着道:“请皇上恕罪,臣有罪!这场仗的确风险很大!
周国舅的分析很有道理。”
听到陈新甲和洪承畴的话,崇祯脸色铁青,大失所望。
他内心有些震惊听到的信息,原来他一直蒙在鼓里;
到现在他才彻底明白,这建虏可是比大明官军厉害很多;
他更想不到的是兵部尚书和蓟辽总督竟然都在骗他。
但崇祯并未意识到其实是他的性格和想法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现代社会是这样,封建王朝更是如此。
这时候,周铉朝崇祯拱手道:“皇上,陈大人和洪大人只是立功心切,再加上锦州是我大明的领土,他们不愿意白白丢失领土才做如此建议。”
崇祯这才脸色好了一些,他说道:“周爱卿,说说你的建议吧!”
周铉这才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建议:
出动4到5万的精锐主力去驰援锦州,以骚扰、防守反击为主;
如果建虏大肆增兵,则官军退回;
如果建虏不增兵,则我大明一直纠缠,并趁其机会咬他一口;
这样不断消耗对方实力和士气;
而祖大寿可以寻找机会,付出一定代价、退出锦州城。
这样不停骚扰,正常情况下建虏也不敢分兵入关。
周铉的建议虽然不符合崇祯心中的梦想,但总算是权衡各种情况下,可以接受的现实。
但崇祯内心还是有很多疑问。
陈新甲和洪承畴也有疑问,但总算解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