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汤若望
光阴的赞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4章 汤若望,大明末年:我的快乐奋斗史,光阴的赞歌,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崇祯16年1月中旬,京城
傍晚回到家中,一本先生问道“汤若望”的事情,周铉才想起这个人。他决定明日上午去田庄看望汤若望。
按照21世纪的明末清初历史,汤若望主要有两大大贡献:一是历法;二是铸炮。
他成功造出大炮,并完成了《火攻挈要》一书。该书传播了欧洲16世纪的火炮制造知识,是明末有关西洋大炮的最权威的著作;
汤若望还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的《矿冶全书》,全书共分12卷,涉及矿业和相关冶金工序的每个阶段。
当然,汤若望来到当时的中国,根本身份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他的主要目的是来传教的。
但无论如何,他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横渡重洋,来到当时的大明,最后老死在中国。这种不怕死、能吃苦、执着的精神真值得人敬佩。
第二日,周铉看到了汤若望这个鼎鼎有名的西方传教士。他两眼有神,颌下长满胡须,身高比当时大明人要高一些,他的周围还有好几个其他的西洋人。
周铉一句英文的问候:“howareyou,sir?”让汤若望和周围的人大吃一惊。
周铉接着又问了一句:“汤若望先生,你来自geran?”
这两句话迅速拉近了他与汤若望之间的距离,但周铉只能简单地说这些英文。
双方恢复用汉语进行交流,并简单相互介绍了自己的一些情况。
原来,一方面汤若望在京城发展教众进展很有限有些灰心失望;另外一方面,因为建虏围困京城时间很长,他有些担心,于是在建虏撤退后,便想去靠近大海的城池看看发展教众可能,或者坐船去别的城池试试看。
周铉问道:“汤若望先生,我是这里的负责人,我希望你在我这里呆10年,我保证给你想要的东西。”
汤若望带着浓厚的西方腔调,不紧不慢地说道:“你为什么要我在这里呆这么多年?”
“因为你不仅是一个传教士,还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我大明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这句话让汤若望很高兴,他来大明很多年,见过崇祯皇帝和很多官员,但很少得到这样的评价和尊重。
他问道:“那你能帮我传教吗?”
“没有问题,你希望如何帮你?”
“我希望在京城和一些大城池修建一些教堂,并发展教众。”
“这件事我可以帮你说服二个大城池、三个一般城池的官员,让他们同意你做这件事,并一共捐助你50万银两。但具体如何建造,如何发展教众,这需要你自己去做,同时也得遵循民众自愿的原则。”
汤若望听后,欣喜若狂。但他也好歹在大明呆了很多年,知道大明官场和生意场上的人是什么德性,于是问道:“周先生,你如何保证能够做到这一切?”
“我每年给你5万两银票,10年一共50万两,你自己保存好,不就可以吗?五年内,我保证你能够在一个城池可以建造教堂、发展教众。”
汤若望想了想,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对方去保证这一切,但好歹对方说的事情都是自己想去做的。现在唯一他想知道是对方想让自己干什么。
他问道:“周先生,你想让我干什么?”
“主要做三件事:制造好的火炮、如何冶炼好的钢铁、还有造船术和造船。”
“可这些需要大量的人、实验和相关设备;造船术我还不熟悉。”
“先从冶炼好的钢铁,并制作好的火炮开始,如何?”
“请问周先生,什么叫好火炮?”
“轻易不炸膛,下雨下雪都能点燃,装火药比较容易,发射距离远、方位准,重量较轻。”
“周先生,这可是有难度。连从濠镜澳(澳门)运输到岸的火炮,也达不到这个要求。”
“汤若望先生,你是火炮专家,可以尽量多尝试,这些火炮以后还要放到船上。”
“周先生,可京城没有好的冶炼地方,煤和铁矿都来自外地,这样很不方便。”
周铉想了想,的确如此。更关键点是这里干什么事情都容易被发现。私造火炮可是一项死罪。周铉心里感叹道,做什么事情都是畏手畏脚,好难啊!
汤若望能够造炮和实验火炮的地方,周铉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要么是兖州府的济宁附近;要么是山西,这两个地方都很合适。
两个地方本来都有钢铁冶炼,还都有煤炭;但都有些隐患,一个是农民起义军,一个是建虏和蒙古鞑子。
当然,最合适的当属天津卫,靠海,有水,运输方便,但是这个地方现在肯定不行。
周铉答道:“汤先生,你先在这里呆一个月,把需要的物品、设备、材料和工匠都罗列出来。同时,我给你50个人,你多教教他们,一个月后,我们再做决定。”
汤若望认为周铉这种说法才是干事情的做法,他很快答应了周铉要求。
当天,周铉在田庄里用最好的酒、最好的美食招待汤若望,作为一个外国人,汤若望感到了真正被尊重。
回程路上,一本先生欲言又止,周铉笑着道:“相信我,我们需要眼光向前,而不是仅仅盯着脚下这些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