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跟风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0.信书不如无,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我是跟风狗,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世明讲这两个典故的全过程,秦晓鸾一直安静地听着,还露出思索的神情。对此李世明打心眼里觉得很愉快。
人类是一种需要倾诉和倾听的动物。假如一个人长期缺乏这两点,心理一定会出问题。或者说,本来就有问题。
不过这两者之间的需求并不是五五开的。其原因在于,在绝大多数人的内心连自己都很难发现的地方,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这个世界的。与此同时,哪怕是最狂妄的人,潜意识里都知道一件事和这个世界想比,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的个体,实在是渺小到微不知道。由此,就会渴求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自己,从理解、认同、追随、崇拜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这也为人类能够不断超越自身局限,从万千生灵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上唯一高等智慧生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即便没有创造世界,也改变了世界。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对“”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从庄子到孔子,从释迦摩尼到耶稣,无论是哲学家、思想家还是宗教,无不对“禁欲”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因此,世人们才会对“”这个词露出无比鄙夷的态度——至少表面上都是这样。
殊不知,这种理解实在是太过片面。正如刚才讲的那个轮扁斫轮故事里,老车夫规劝齐恒公的那样,若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先贤智慧的结晶,只是从表面肤浅的地方去理解,还不如干脆不懂呢。
这里就又有个有意思的事情了。
那就是,既然我有可能学了也不懂其中的奥秘,学到一知半解还跟不好,何不从开始就不学?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也。其实这个也是本身对这个道理就不知其所以然,又或者别有用心故意装作不懂的人,拿出来作为调侃或者取笑知识的武器。
事实上,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不读书”,而是说不能傻读书读腐书,应该是有思考的读书。而你所思考的东西,极有可能是前辈们已经找到答案的。多读,就能让自己获得一条捷径。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边读边思考,接着带着疑问再去读更多的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真正理解到前辈们的思想精髓。
回到那个话题。
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人类没有了,世界会是什么样。没有了食欲,人便会萎靡消瘦甚至活活饿死;没有了,便无法创造音乐绘画等所有的艺术形式,人类文明根本不存在;没有了xg欲,人类便无法繁衍……
几千年前的先辈早就用那双智慧的眼看穿了这一点,于是便有了“食色性也”的说法。后世许多人提到这句话时,就会露出一副“不可说”的猥琐表情,用眼神交换着一句话看吧,孔子都说好色贪性是他喜欢的了,所以咱们嘿嘿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吧?你们这些虚伪的道德者,难道不知道你们的祖师爷就是个老淫棍吗?
可笑之至。
这就是正宗的“无知者无畏”了。在这个观点中,至少存在四个大错所在。
首先,如果以我们现代汉语来讲,这句话的原文中其实应该是有个标点符号,应该是“食色,性也”。之所以后人连在一起,是连这简单的几个字的意思都没有搞懂。
咱们一个一个字来说,先来说这个“食”字。
《辞海》里对“食”的解释是这样的:(一)hi1吃。2食物。3俸禄。4吞没。5接受。6通“蚀”。(二)i通“饲”,给人吃。(三)yi用于人名。
由此看出,绝大多数时候把“食”理解为“食物”或者“吃”是没有很大问题的。但是,如果不分任何情况,单单只做这两种理解,就是用部分去取代了整体——尽管这个“部分”或许占了99的绝大部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辞海》就一定是绝对的金科玉律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就是“不如无书”了。即便是对《辞海》这样权威的经典,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治学之道。比如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谬误?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点疑义?那个地方是否不够完善?这个解释是不是受到某种客观外在事物的局限?
要追根溯源,就又要扯到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了。
文言文,是大多数现代学生所头痛的一个东西,委实太过艰涩难懂。甚至有时候不免怀疑这都是些啥玩意啊?文言文恐怕是个假的汉语吧?要不就是我从咿呀学语开始就学的假汉语?
而另外有些人则认为,文言文实在是太精妙了。不像是白话文一样,啰啰嗦嗦一大篇看得人昏昏欲睡,而是用几个简练的字或者一句话就能讲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又或者说明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更有甚者,有些在文言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处,用白话文是怎么都解释不清楚的。唉,咱们现在用白话文,简直是劣币驱逐良币啊!
这两种观点都未免偏颇。造物主和我们人类一样非常自私,如果真的有什么是完美无瑕的话,那么它一定属于他,而不属于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造物主给予这个人类最大的完美就是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要追求;因为我们一直处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所以才有了方向。
既然没有完美的东西,那么也就是说,相似的事物之间必定是互有优缺,区别只是在于对于人类当时所处的时代等外在环境来说,哪个的优点更明显,甚至还会出现优点也是缺点的现象。
这样我们不免要思考一个问题文言文为什么会短小精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