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如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9章 制度,汉朝旧事,墨如枫,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万事开头难。

以无赖著称的刘邦开始了他的治国之旅,皇帝这份职业的历史并不长,刘邦算是第三个找到这种工作的人。

到底会做成啥样,刘邦自己心里都没底。但他很清楚一个道理,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无论如何不能得罪。

刘邦是从老百姓走出来的,很了解劳动人民的想法,小小老百姓,只要有块地种,不愁温饱,负担不重,是断然不会造反的。

为了恢复生产,刘邦下诏大赦,曾经做过包括正在做盗贼,土匪的人统统无罪,只要回原住地统统发给田宅。官员对暴力抗法的人要本着说服教育为主,威吓利诱为辅,动口不动手的原则文明执法。对于曾经有爵位的要恢复爵位,没爵位没户籍的要恢复户籍。

刘邦的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背井离乡,聚众为匪的人们在新政府的号召下陆陆续续返回家乡,以百倍热情参加新国家新社会的建设。为了增加劳动力,刘邦下令裁撤一些军队,被裁撤的士卒被遣散回乡。

如果你是一个关注汉朝历史的人,你会碰到一个反复出现的词,汉承秦制。

秦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它出台过很多,但无可否认秦朝对历史的巨大贡献。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

汉初的文武大臣,大多出自社会底层,在治理国家之上毫无经验,因此只能照搬秦朝的制度,严格来说,秦朝的制度相当的先进,只不过被一群穷奢极欲的人给践踏了。

有鉴于秦朝的暴兴暴亡,在政治制度上,汉朝并未沿用秦朝的面郡县制,也没采用周代的完分封制,而是实行王国郡县并行的杂合制度。一国之内,既有王国侯国(彻侯的封地),也有郡县,而王国可以跨郡,地位在郡之上,郡下设县,侯国。大县称令,小县称长,县下有乡,乡下面是里,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每十里设一亭作为维持地方治安,上传下达的机构。

再来说说汉朝的官位制度。

汉朝的官制基本上沿用秦朝秩禄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包括百官之首,管理国家政事的丞相,掌军队的太尉,管监察的御史大夫。九卿有管宗庙祭祀的奉常,管宫殿警卫的郎中令,管宫门守卫的卫尉,管御用车马的太仆,管刑法的廷尉,管民族事务的典客,管皇族事务的宗正,管财政的治粟内史,管山海湖泽的税收及皇室生活采购的少府。

各部门长官配有辅官,称之为各曹,有司。官位以石(dan)来表示品秩。石表示年俸若干石谷粟,每石为一百二十斤(约现在四十一公斤)。

汉朝秩禄可分为四大等级:比二千石以上,比六百石以上,比二百石以上,比二百石以下。除三公外中央要员及郡守属于第一等级。

三公,诸侯王不在秩级之内,三公号称万石,月俸三百五十石。诸侯王,彻侯则直接在封国内收税。

虽说用石数表示品秩,不过发俸禄时不给粮食,而是钱谷分给,这是一项很人性化的俸禄制度。汉代前期,王国可以私铸铜钱,导致铜钱泛滥,时不时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此时发谷子倒很实在,在最坏的情况下,至少可以保证各级官员能填饱肚子,有力气干活。

按钱发俸的时候,谷钱之间的换算比率是固定的,所以当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官俸实际上在贬值。

西汉时期,一般年景一斗米约十钱。按此折算,三公月俸约七十万钱,县令月俸七万二千钱到十四万钱不等。

而在明清,一品大员年俸不过一百二十四两银合十八万六千钱而已!

由此可见,西汉的官俸十分丰厚,所谓,汉代的吏治比后代要好,不是没有原因的。

再来说说汉朝的爵位制度。

汉朝沿用秦朝的二十等爵位,与秦朝不同的是秦朝的爵位是赏给有功之人,而汉朝得到爵位不一定要什么功劳。打个比方说,就算你天天在家里蜗居,某天突然外面一阵敲锣打鼓:天干雾照,天子赐民一爵。那你得赶紧出去,否则要吃亏的。

民爵这东西老百姓并不稀罕,但得到爵位的时候大家仍然会很高兴,因为赐爵的同时往往能分到些猪肉,布匹之类的生活物资。

汉朝的爵位分为吏爵,民爵。这种爵位叫作赐爵。在家里睡大觉都能得来的爵位是民爵,听者有份,除了好听点实惠不多。

诸侯王,彻侯不属于赐爵,属于封爵,封爵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有封地,能置官署,爵位世袭,衣食租税。王爵起初封给异姓诸侯,后来只能由王室子弟获得。

同时,皇帝们为了不亏待自己的女儿,给她们封地,叫作汤沐邑,除了地方小外,其他一切权利参照诸侯国。

民爵从一级到八级有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获得民爵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大事发生,比如皇家人的婚嫁,太子登基,灾荒,祥瑞等等,当然最终取决于皇帝施舍的冲动。

吏爵包括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获得吏爵主要凭借军功政绩,所以普通老百姓是无法获得吏爵的。

民爵吏爵都是爵位,但待遇却天差地别。四级民爵可以免除部分劳役,五级以上没事可以咋呼几下,好处不多。吏爵好处就大的多了,有减罪,赎罪,免役,甚至有时能抵扣个税等等。

正常情况下,民爵不能升为吏爵,高过第八级时须转让亲属。有人混了一辈子,运气好混到第八级,若刚好再赶上皇帝赐爵,原本加一级变成第九级,升为吏爵。但可惜的是,天下没这么好的馅饼,统治阶级早就想好了对策,他们规定,对不起,衣食父母,多出来一级要么转让给亲属,要么就当没这回事。八级封顶,多退不补。

同时,官府禁止任何私人转卖爵位的业务,所以老百姓也不能通过卖爵来获利。

获得爵位还有另一种途径,买爵。只要有钱,又有给家里增些门面的欲望,那就可以花钱去买,不过到后来,爵位泛滥到没人愿意买。

现在要说起卖爵,很容易联想到卖官鬻爵这个贬义词。实际上,连在一起是贬义的,单独来看鬻爵无所谓好坏。它就像国家发行的国库券,国家为了集资搞建设卖荣誉。只要不卖官,对国家是没有坏处的。现在的人买国库券是为了获利息,而只买爵不买官的古人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其中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汉文帝首开卖爵先河,实行入粟拜爵。而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特设武功爵十一级,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造册。

当然,在和平盛世,卖爵这项业务的开放并不是永久的,它取决于皇帝的腰包鼓不鼓。

汉朝确立了农本困商的政策,也就是重农抑商的政策。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商人不劳而获,是奸猾之徒。刘邦因此也立下商人不能做官的祖训,这成了以后数千年的第一大经济政策,直到清朝这项政策才被红顶商人给突破。

另外一项值得关注的制度,是汉朝的礼仪制度,话说起来,礼仪制度的创立还颇费周折。

刘邦是个豪爽之人,初登帝位,嫌秦朝礼仪制度繁琐,干脆面废止了秦朝的礼仪,大家见面跟瞎混的时候一样嘻嘻哈哈,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刘邦在洛阳南宫忙活了几个月,各项政策颁布下去,有了奇效,他总算可以抽空宴请群臣。

功臣宿将们大部分都是粗人,几碗酒下肚,有的卷起袖子,高声吆喝,开口闭口老子当年打哪里的时候,说到高兴处,拔出佩剑,比划起来,有的说到伤心处,竟嚎啕大哭。刘邦见群臣东倒西歪,各顾各的说话。

原本刘邦本人也是个酒鬼,年青时纵酒发疯的的事情没少干过,但此时此刻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他心里面开始有很不舒服的感觉,他皱了皱眉头,但没说什么。

虽然刘邦只是皱了皱眉头,但有人却察觉到了他的异样,他敏锐的发觉自己的机会马上就要来了,这位仁兄正是叔孙通博士。

他虽然从刘邦的皱眉中看到了信号,但他没有急于进谏,新王朝千头万绪要忙的事情多了,这些功臣武将包括刘邦经过九死一生才打下这江山,早就憋不住想放纵一下,现在去进谏,说不定扰了他们的兴致,只有当刘邦忍无可忍的时候那才是自己大干一场的时机,只要到那时候自己的价值才能体现,所以,他决定继续等待。在等待中他也不是无事可做,他一直在酝酿着新王朝的各项礼仪制度,就等着刘邦很不爽的时候一声令下了。

果不其然,一年之后,刘邦再也忍无可忍,大臣们每到朝会就吵吵嚷嚷,纵酒争功,他这个皇帝一点威仪都没有,哪怕拍桌子,瞪眼珠子,那般功臣武将们没当回事,喝口酒照样上火,上了火直接找人对骂,骂不赢的直接把衣服撩开露出伤疤,数给别人看。每每众将吵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刘邦的脸色就变得很难看。

叔孙通见机会到了,适时地建议刘邦下令着手制定新朝礼仪制度。逍遥散漫惯了的刘邦这时也迫不及待的批准。

叔孙通得了令,便马不停蹄跑到鲁地征召儒生演练朝仪,其中有两个儒生很鄙视叔孙通的四处投靠的行为,宁死不去。叔孙通只扔下腐儒两个字。注意这两个字,以后死读书的书呆子一般会被这样骂。

为了创造一套既不繁琐又能体现皇帝威仪的礼仪,叔孙通参照古礼包括先秦礼仪,用一个月时间打造出了华夏沿用数千年的一套礼仪制度。

公元前200年,长乐宫落成后,汉朝再新年朝会上首次使用叔孙通创造的礼仪制度,收到了奇效。朝会上,大臣们无不毕恭毕敬,有踏错步的,做错位子的,排错顺序的,大声喧哗的,都会被赶出宫门。

刘邦很满意,他第一次感到了做皇帝的威严。叔孙通因此被任为太常,他的弟子都被任为郎官。

应该说,对于汉文化的发展叔孙通可谓居功至伟,他所创立的很多礼仪制度我们至今还在沿用。

比如现在常说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们的汉朝老祖宗就给规定了标准,按汉朝的标准去学保证正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邪帝家的小悍妻:逆天小魔后

紫幻迷情

快穿之别打扰我赚钱

思小蔻

肆无忌惮

简瓷

桃源无敌小医仙

仙女小叶

杀机

温凉呀

我家雄性有点娇

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