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如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3章 东征朝鲜,汉朝旧事,墨如枫,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第1卷]第183节:东征朝鲜
------------
朝鲜成为王国,是在武王伐纣时,由纣王的叔父箕子成为第一代国君。汉初,燕王卢绾叛逃至匈奴,他的部将卫满则率部进入朝鲜,公元前194年,卫满建立卫氏朝鲜。那时候,卫满便与当时的惠帝朝达成协议,朝鲜为汉的藩属外臣。
现任国王卫右渠,是卫满之孙。
朝鲜王卫右渠得知刘彻的震怒,后悔不已。
刘彻本就有意找茬,现在好了,有个名正言顺的茬让刘彻找着了。
涉何有错在先,自然由汉廷处理,刘彻不处理,你上书争辩就是,现在你带兵越境,而且擅杀一个地方大员,这不等于公然藐视朝廷,藐视他刘彻么?
谁都知道,刘彻可是不好惹的。
匈奴败在他手上,西羌被他征服,南越,东越,西南夷都被他踏平。
朝鲜,在刘彻眼里,不过是个弹丸之地,以前因为工作忙,刘彻照顾不过来,现在刚好空闲,派人来关心一下,没想到这弹丸小国不领情,还杀我大臣,这还了得?你朝鲜还是不是我的臣子?这成何体统?
刘彻认为,教训他们,已经刻不容缓!
刘彻下发募兵令的同时,也在思索着统军的将领。
今年虽无战事,不过,刘彻可用的将领实在不多,西羌,东越,南越刚刚闹出乱子,他能打的将军们都参与那里的维稳工作。要将他们抽调出来东征,不利于稳定。况且,兵源和粮饷也是个大问题。
卫青虽然赋闲在家,但刘彻出于一己之私是断然不会让他再带兵出征的。
经过一番思索后,他终于作出了决定,西线,北线的将领不能动,由参与平定南越东越的将领楼船将军杨仆领兵出渤海,太原人校尉荀彘任左将军出辽东,水陆并进。
楼船将军杨仆,任楼船将军之前,一直在关外监督各地诸侯,因为工作做得出色,被刘彻任为楼船将军,随后出征南越,东越,屡立战功,受封“关外侯”。
“关外侯”算是刘彻的一项新发明,刘彻的解释是关内侯太多了,你出身在关外,就去做个“关外侯”,足见刘彻对他的另眼相看。
在征南越时,他的战舰高十丈,沿江而行,对叛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如今,他受命东征,刘彻对他有足够的信心。
刘彻给了他五万将士,不过这五万将士死囚就占了一大片,刘彻希望他能带一窝熊兵打出大汉的威风和气势。
朝鲜王卫右渠也不是个孬种,他得知汉军大举来犯,虽然心惊,可并未慌张,他下令各地严加防守,而且暗中排兵布阵,做好了该做的一切。
“来吧,刘彻,我等着你。”
杨仆已率兵进入齐地,他身先士卒,亲率先锋军七千人先行渡海,而余下部队后几日出发。
杨仆有这个勇气,一则是为了试探虚实,二是鼓舞士气。三军出征,将帅用命,比任何的口号都有用。
对于朝鲜这个国家,杨仆了解的并不多,他无法确知他们的水战如何,陆战如何,兵力多少,将领状况。
但杨仆是个经验十足的将领,他知道战场上最危险的就是睁眼一抹黑,辽东乃极寒之地,士兵们有不少是死囚,有不少人没拿过刀,更别说下海,后面还得杀人。
他的想法很朴实,以前锋军打前瞻,趁朝鲜人不备,拖住他们,尔后大部队上岸,如果前锋军胜了,大部队也不用伤筋动骨,如果前锋军败了,主力尚在,他可以从战场上获取有利于指挥的第一手的情报。
左将军荀彘得知杨仆水军已下海,也下达了向渡过浿水(鸭绿江)的命令。
卫右渠实际不知道汉军是水陆并进,除了汉军已发兵来犯,他没有更多的情报,因此他将兵力集中在陆路险隘。
所以在荀彘渡河遭遇抵抗时,杨仆的水军却一帆风顺。
俗话说,舟行一日,马跑三天。
杨仆还是先于荀彘与卫右渠的大军接上了火。
杨仆一路攻击前进,很快到达王险城(平壤)。
卫右渠多日的准备发挥了作用,虽然杨仆的水军恍若天降,但在初次的交锋,杨仆一点便宜没占着。
战局不如杨仆的料想顺利,杨仆顿感脸上无光。遂孤注一掷,把部兵力压上城池。
然而,他忽略了一个事实。
守卫王城的必然是朝鲜的精锐,而他的部队只不过是临时拼凑的,而且远来劳顿,兵力不多,又飘扬过海。
一个精疲力竭,一个以逸待劳。
王险城的工事也特别地坚固。
杨仆的将士们在一轮轮的攻城倒下去。
杨仆杀红了眼,局面十分不利,仍然没有下令退兵。或许在他的眼里,倒下去的本是该死之人,又何必吝惜。
朝鲜各地的勤王之师不断地加入战斗,城内的军民同仇敌忾。
随着战局的拖延,杨仆逐渐面临寡不敌众的局面。
杨仆终于撑不住了,他极不甘心地下令撤兵,说是撤,其实是逃。
他逃进了深山,坚守待援。
左将军荀彘的进军也不顺利,一路的骚扰不断,与朝鲜的大军几次大战,也是毫无便宜可占。
看来卫右渠真有两下子。
杨仆一连钻了十多天山沟沟,待局势稍微缓和一些,他才狼狈的钻了出来,收集残卒,准备来日再战。
长安。
刘彻将朝鲜的战报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这不是在打他的耳刮子么?连一个小小的朝鲜都拿不下来。燕国将军的后代果然剽悍,有两下子。
远征不奏效,刘彻的兵是再也发不出去,将也没法子调。这个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西线战事又起,楼兰在匈奴挑唆下,斩杀汉使,而且西域诸国最近也不是很听话。
刘彻已经把赵破奴等将领派了出去,所以几乎是无将可派,无兵可拍。
刘彻打起了政治牌,既然兵事不利,倒不如劝降朝鲜。从卫右渠的表现看,这位仁兄是个聪明人,应该能想到其中的厉害。
刘彻指定卫山前往朝鲜。
卫右渠见到了使臣卫山,知道了卫山的来意,他当即表示愿意请降。卫右渠的确是个聪明人,他一时激情杀人,酿成大错,虽然前些日子打了几场胜仗,但是他也清楚,一直打下去,吃亏的还是自己。
为了表示诚意,卫右渠派出太子奉上五千匹战马及若干军粮,前往汉军营请降。
双方本着友好的心态准备着和平的仪式。
可是意外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朝鲜方面有诚意,有礼品,却因为戒心太重做错了一件事。
朝鲜在带了大量礼物的同时,还带了兵,数量也不少,有一万多,而且是副武装。
卫山和荀彘一看这架势,这哪像来请降的,倒像来打架的。
他马上传令朝鲜太子,不得带兵前来。
朝鲜太子听到这个命令,为了自己的安考虑,他下了个命令,有诈,后撤。
卫山和荀彘为戳穿朝鲜人的阴谋松了一口气。
卫山回朝复命,刘彻得知来龙去脉,大骂卫山无知,坏了他的好事,下令将此人斩首。
事已至此,刘彻发出诏令,命荀彘立即进兵,务必踏平朝鲜。
荀彘得了刘彻的死命令,因此掉头急进,朝鲜人措不及防,纷纷丢关逃命,不日又抵达朝鲜王险城。
荀彘围攻王险城西北,一轮轮的攻击却始终没有打开一个缺口。
而杨仆却是想攻攻不了,他的部下多为囚徒,经过上一次大败,士气极其低落,哪怕你拿马鞭抽,那刀砍,他们也不敢攻城。所以杨仆改变了策略,围而不打,顺便和谈。
看到杨仆的水军如此窝囊,荀彘急成了苦瓜脸。他的燕代兵虽然骁勇善战,可是面对这城高池深的王险城,也是力不从心啊。
荀彘数次催促杨仆进攻。
杨仆给的都是苦瓜脸,他的回复是我以和谈为主,你要打,我也不拦。甚至于几次杨仆嫌荀彘催战催得烦,他便答应一起出击,然而在相约出击的日子里,杨仆放了荀彘的鸽子。
荀彘很生气,杨仆这是明摆着违抗皇命,自作主张啊。
后来,荀彘见实在攻不下城,也偷偷派人入城劝降朝鲜,不过条件是得向他荀彘投降。
但朝鲜方面拒绝了,理由是他们倾向于投降杨仆。
荀彘怀疑杨仆有私通朝鲜谋反的意思,于是,也不敢随意出兵。
王险城的局势突然十分微妙,朝鲜有意投降,因为担心荀彘不干,于是不动。荀彘怀疑朝鲜与杨仆有密谋,因此也不敢动。杨仆则一直动不了。
这样的局面让长安的刘彻一头雾水。
一座城,居然能围几个月,难道他们想留在那里过年?
为了弄清楚情况,他派出济南太守公孙遂去前线了解情况。
公孙遂到达后,荀彘就对他表示,“王险城之所以拿不下来,是因为杨仆不如期会战。”
公孙遂听信了荀彘。
他与荀彘自作聪明地定下一个套子,就等杨仆来踩。
杨仆接到钦差大臣的命令,到荀彘帐中会谈军情。杨仆前脚刚进去,公孙遂就下令将杨仆绑了。
杨仆一头雾水,想问个明白,口却被塞住了,公孙遂的意思很明白,你有话到长安跟皇上说去。
公孙遂又自作聪明地令荀彘接管杨仆军。而他则带着穿上囚服的杨仆回长安领赏去了。
公孙遂的心头是激动的,因为他为皇上立了一大功。而刘彻向来是个赏罚分明的君主,他认定赏是免不了的。
可是,他错了。
刘彻是个赏罚分明的君主不错,可是,他自有自己的赏罚标准,他的赏罚标准岂是做臣子可以窥探的。
公孙遂做的事有利战事,却不利于皇权,如果哪个使臣都敢随意处置他任命的将领,那还要他这个皇上干什么。所以,公孙遂做对了事,却必须死。
杨仆将过减功,贬为庶民。
至于朝鲜战场,既然荀彘任统帅已成事实,那就让他安心破城。
荀彘手头上有了足够的兵力,便加紧攻城。
卫右渠的压力一日甚是一日,但现在的他,彻底抛弃了投降的念头。从上一次请降来看,他认定汉朝是没有诚意的。一旦他请降,恐怕就是他的死期。
卫右渠不降,却急坏了一直坚持投降的朝鲜大臣们。
睁眼瞎也看得出来,荀彘不灭了王险城,是不会罢休的。这样打下去,城中迟早要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何必要陪着卫右渠陪葬呢?他们虽生活在外藩,本就是汉朝的子民。
所以,在围攻数月后,荀彘看到了效果,朝鲜国几个重量级的大臣投降了。
元封三年(前108年)夏,已被围了一年之久的王险城终于有了转机,卫右渠被他的大臣尼溪相参所杀,尼溪相参及其党羽出城投降。
荀彘正准备领军入城,却见城门再次关闭,城头上又立着一个满副戎装的人,此人名叫成已,是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
荀彘很愤怒,他虽然愤怒,却很理智。
他摸透了城内军民的心里,朝鲜国王新丧,如果用狂攻可能会激起他们再一次同仇敌忾的士气,所以,攻城不如攻心。
他派出了卫右渠长子卫长和另外一位大臣的儿子路最潜入城中,劝服军人百姓放弃抵抗,早日脱离苦海。
城内军民这一年过得太辛苦了,现在国王也死了,王公贵族都投降了,他们自然不会再给成已卖命。
荀彘得以看准时机,冲入城中,杀掉成已。
卫氏朝鲜,亡。
刘彻将朝鲜划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