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无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求追读)第七十三章 期望,你是真的改变吧!,我在大明长生,江无迹,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443
洪武二十四年。
天府成都。
一个中年文士,走向蜀王府中。
蜀王府的门人看清楚了来人的样貌,客气地问候:
“方先生早啊。”
方孝孺点了点头。
作为大明朝有名的才子。
方孝孺在金銮殿接受了朱元章的接见之后,被派往汉中担任儒学教授。
蜀王爱财,洪武二十三年,便把方孝孺从汉中请了过来,以为蜀王的儿子教育为名。
蜀王爱书爱才,这一年来,方孝孺成为了蜀王的座上宾,受到了良好的款待。
每个月都会被蜀王请到王府之中,进行儒学宣讲。
可是,这次已经两个月了,蜀王还是没有邀请方孝孺来进行讲授。
虽然每月惯例的吃穿赏赐都没有变化,但方孝孺心中还很是不安。
因此便前来蜀王府拜访。
方孝孺这次进了王府,并没有同平日一样,直接被接到蜀王的书房中。
而是被请到了庭院稍候。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蜀王才邀请方孝孺进入书房。
方孝孺进入书房之中,才发现,原来蜀王的书房中,已经坐着一位中年文士。
方孝孺心中有些疑惑,这位又是哪里来砸场子的?
只听蜀王介绍道:
“这位便是周易先生。”
周易听着蜀王介绍,向方孝孺笑了笑。
方孝孺听了周易的名字,面目并没有什么开心或失落的表情。
只是恭敬的行礼,然后站在一旁,不说话。
周易此番来到成都,正是因为去年,得到了太子和徐家的支持。
准备在大明各省修建观止堂。
周易在南京城中久居,静极思动。
再加上期望体验蜀道之难,便选择西进,来到天府成都。
进入天府成都,第一件事情便是拜访蜀王。
蜀王是一个爱书爱才的人,听到了周易的计划,又看到了朱标和朱元章许可的诏书,便是满口答应,全力配合。
正在周易准备告辞离开的时候,不料方孝孺请求进来。
在蜀王征求周易意见的时候,周易毫不犹豫地点了头。
周易心中的确很想知道,这个在军事上不如赵括,道德中被吹捧为圣人的人,到底长什么样?
周易心中更像知道,在不久后的靖难之役之中如此表现的方孝孺,到底是真的坏,还是真的傻。
反正,非傻即坏!
方孝孺看了看周易,又看了看蜀王,说道:
“孔子曾经说过,有朋友在远方赶来……又怎么不会令人快乐呢?”
蜀王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紧接着,方孝孺高谈阔论起来,每句话都离不开先贤曾经说过什么。
蜀王跟着附和,似乎是真正地认同,也似乎是逢场作戏,应和了一会儿,转身看向周易:
“方先生也曾经做过汉中的博士,对于教导学生。
您二位应该多多交流,互相学习啊。”
周易向方孝孺讲述了观止堂有别于其他私塾的地方。
一方面,教师是经过统一培训,使用统一教材,进行授课。
另一方面,只讲白话文,文言文作为选读内容,只是众多学科中的一种,并不是全部。
方孝孺听着周易说的话,眉头紧紧地皱着。
方孝孺引用了孔子说的话,对待学生应该要“因材施教。”,而周易所提出的使用统一教材,并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蜀王听到方孝孺的话,也点了点头,表示方孝孺说得话,有点儿道理。
周易却是笑了。
老师因材施教,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但周易更知道,所有上天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能够因材施教的老师,数量极其稀少,价格也会是非常昂贵的。
虽然蜀王、或者是方孝孺,家中都有着良好的条件。
能够让他们的后代,接受到教师的因材施教。
但绝大多数的寒门,都无法能够进行学习。
方孝孺口中不停地引用着古代圣人的话语,试图说服周易,让未来观止堂的教师们一定因材施教,而并不采用统一的课本。
周易听着方孝孺滔滔不绝的话语,脑子里面嗡嗡作声。
这个方孝孺,在某些方面真的算是个天才。
如此多的名人警句、大道理脱口而出。
或者,这些话是对的。
但是,是绝对不符合大明朝现在的情况的!
“因材施教”不好吗?
当然是好的。
但是现在大明朝识字的人占少数。
更多的是土里刨食的农民。
教师的数量,更是稀少。
对于这种情况来说,对于下一代年轻人的大众教育。
当然是让教师接受统一的培训,使用统一的课本,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周易带着方孝孺走遍了天府成都的大街小巷,带着方孝孺走进了多家私塾。
起初,从前几家私塾中出来,方孝孺还在哪里念叨他口中的孔孟道理。
念的周易心里面批判了无数次,教条主义者。
周易心中似乎有些理解,为什么朱元章会把方孝孺派到汉中当儒学教授。
便是要让方孝孺多接触一些百姓、多接触一些生活。
可万万没有想到,方孝孺还没有在汉中待上几天,就被蜀王请到了天府成都的楚王府。
方孝孺和百姓、和普通人的距离,又一次拉远。
可这次,周易带着方孝孺,半强迫似得要求方孝孺,看看私塾中的学生和生活中的乡亲们。
随着看到的私塾越来越多,见到的百姓越来越多。
方孝孺口中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小。
直到看完了最后一家私塾。
不仅方孝孺嘴上不再念叨孔孟道理。
更是向周易行礼道歉:
“周先生,您说得对!”
“你可记住什么?”
“行事做官,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中的道理。”
周易点了点头,补充道:
“我曾经听人说过,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仅仅从书中原封不变的照抄下来。
而是要讲求一个原则:实事求是!
方孝孺连忙点头。
蜀王听了,更是一脸的兴奋,连忙在纸上提笔,写上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装表在家里面。
周易看着墙上挂得大字,点了点头,再转头,看着方孝孺:
期望,你是真的改变吧!
44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