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依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十章:书铺,大宋好官人,飘依雨,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我要是厉害,就不会找不到一个印刷作坊了。”
张正书无奈地说道,他在汴梁城中逛了这么久,居然连一间印刷作坊都没找到。甚至,连买书的地方都没看到一个。不是说宋朝文教兴盛吗,怎么会连买卖书籍,买卖文房四宝的地方都没有呢?他也是郁闷,这倒霉蛋的记忆里,就没有关于书店的任何片段,甚至连买文房四宝都不知道在哪可以买得到。这也难怪,那倒霉蛋就是草包一个,除了对艳诗艳词感兴趣之外,至于经典史籍?抱歉,一个字都记不住。
“小官人,你要找印刷作坊,是想买书吗?”
来财也觉得奇怪,“刚刚我们走过的那大相国寺,那边的东门大街一带,就很多印刷作坊啊?而且,庙会上很多书商都在卖书啊,小官人你为何不到庙会上看看?”
喵喵喵?
张正书差点没一个趔趄摔倒在地,这确实超乎了他的想象之外。
一个大相国寺的庙会,居然还有书籍卖?这让他怎么想象得到啊,就算是挠破头估计都猜不到吧?“庙会上有书卖?”张正书不敢置信地问道。
“怎么会没有呢?”来财也觉得奇怪,他虽然来过汴梁城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对于庙会的印象,却是记忆深刻的。“大相国寺要印佛经,赠与香客啊,那些印刷作坊自然要在旁边了。只是后来,那些达官贵人都想自己印书,所以印刷作坊越来越多罢了。但万变不离其宗,印刷作坊还是聚集在大相国寺的东门大街一带。”
张正书一阵无语,这还有什么好说的,逛庙会去啊!
果然,等张正书来到大相国寺东门大街一带,果然看到了很多书坊。这些书坊,有的门前高挂“兑(悦)客书坊”的红边白布市招,有的还写上“发兑古今书籍”字样。此时正值大相国寺的庙会,来往人潮众多,各种商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车马行人来往不绝,热闹非凡。
根据来财说的,汴梁城中除了国子监和其他院、部大量刻书外,还有很多书铺,都兼着印刻书籍的。前面是书铺,后面就是印刷作坊。
来到东门大街的张正书,不由分说地闯进一家书铺内。
这家书铺,名字倒也气派,叫做“勤卷堂”。“勤卷堂”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勤快地翻看书卷,暗示人们读书有益。
读书确实有益,但也得看是什么书才行。
见身穿绫罗绸缎的张正书一进店,这书铺的掌柜就放大了眼睛。这可是贵客啊,要知道,虽然北宋的印刷业很发达,书籍的价格也下降了很多,但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住的。起码,一户自耕农,起码要三代人耕种,才能供得起一个读书人。所以,书籍的价格不会便宜。这个时候,购置完一套四书五经,大概就需要两三贯钱了,贵得令人咋舌。
但张正书仔细想想,似乎这个价格也算公道。首先,这个时候的印刷业,普遍使用雕版印刷。其次,这所印刻的书质量高,字体优美,纸墨精良,装订考究,校勘严谨不苟,版式疏朗悦目,起码对得起这个价格了。毕竟,印书的作坊要给工人薪酬的,这里的工人,包括有刻工、写工、刊工、印工、表褙工等等,还有雕版的雕刻、纸张、油墨、装订等等成本,哪怕是印刷量极大的四书五经,卖这个价钱也算是很公道了。
怪不得这书铺的掌柜,见到张正书就两眼发光,原来是以为有大主顾上门了啊!
不过,张正书却让他失望了,因为张正书并不是来买书的。
“这位小官人,我这四书五经,志怪闲谈,应有尽有!”
这书铺的掌柜,用最热情的招呼,招待了张正书。
张正书也不含糊,随手拿起了一本书,看了起来。
不得不说,古代由右至左的书写、阅读习惯,让张正书很难去适应。勉强看了一会,还是放下了。不得不说,这印刷的质量还是可以的,虽然比不得后世的书籍,但是在现在这个时候来说,已经是世界一流了。
“小官人,这书不适合吗?”
掌柜的有点惊讶,看张正书的模样,不是在上县学就是在上州学,最不济,应当也是在书社里罢,怎么会看不上这书呢?难道……掌柜的脑子转得也快,立马神秘兮兮地说道:“小官人莫非要找的,是那些个图书?”
“嗯?还有图书?”张正书来兴致了,报纸最厉害的是什么啊,不就是图文并茂吗!现在北宋,不识字的人多了去。但是,如果图画简洁易懂,恐怕连不识字的农夫也能看得了,那么还愁报纸没销量?再说了,能印刻图画,就能登广告。这广告收入,才是报纸最大的经营收入啊!张正书越想越是这么回事,而且他这报纸和别的小报不同,别的小报,都是发表一些朝廷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以及其他小道新闻,在这时候,是被禁止的。
元佑五年时,由礼部拟定对刻书的管理原则,制定具体管理条例:“凡议时政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违者徒二年,告者赏缗钱十万,内国史、实录仍不得传写,即其它书籍,欲雕印者,选官详定,有益于学者,方许镂版,后印讫,送秘书省,如详定不当,取勘施行,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违者仗一百。委州县监司,国子监觉察”。
也就是说,凡涉及边防、军事、国家机密、时政的图书、文字,北宋朝廷都开始严加禁印、流传。不难看出,北宋开始严加管制印刻书籍的原因,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内政有密切的关系。然而,禁网虽密,收效甚微。宋代时局多变,对图书的管制也时紧时松,在印刷术发达的条件下,发行广泛的书籍是很难禁绝的。所以,这也是小报屡禁不止的缘故。
但是,张正书的报纸却不一样,他可以绝对不涉及时事,却能列举数字点中北宋的弊端,还能提供有效建议,引导舆论。所以,张正书决定要创办报名,还要征集文章来刊登,给文人稿费。就是不知道,在北宋这个时局,这份报纸能存在多久。
想到这,张正书有点迫不及待地说道:“且拿来看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