俆若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章 朝会在继续,高俅不踢球,俆若林,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个,兵部嘛……”
赵佶摆出了一副犹豫的模样,似乎在考虑赵挺之的建议是否可行。
不过实际上,赵佶却是在等待着其他人给自己送上台阶。兵部是个什么地方,赵佶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可是知道归知道,现在的情况下一个皇帝直接表态,却是不太合适的,所以赵佶还在等,看谁能帮自己这个忙。
可是等了一会之后,却是没有人再站出来提意见了,要知道刚才开口的那两位身份可都是不一般。曾布就不用多说了,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位置仅在韩忠彦之下,满朝的文武要脑子没有毛病,那就不可能在没有任何理由的前提下直接跟他对着干。
而赵挺之虽然看上去没有曾布那么可怕,但是要知道赵挺之可是吏部尚书,人家都说‘吏部天官’,真要是惹恼了吏部尚书,以后肯定有的是麻烦等着自己。而且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这个赵挺之是个什么脾气大家也都清楚,能不招惹最好还是不要招惹的好。
不过虽然没有人再开口提出自己的意见,可是大殿之内却是乱了起来,不少的大臣们都站在那里跟自己身旁不远处的同僚窃窃私语着。当然交头接耳是不太可能了,大宋朝的官员帽子上的帽翅都是十分细长的,为的就是不让朝臣在上朝的时候交头接耳,因此小声说话可以,凑到一起商量事情却是想都不要想了。
即使是小声说话,这也已经足够了,毕竟大殿之内的朝臣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一个人嘀嘀咕咕或许没有什么,但是这么多人一起碎碎念,却是让整个大殿之内都嘈杂了起来。
看到这种情况,赵佶也算是松了一口气,轻轻地咳嗽了一声,然后开口说道:“咳咳,刚才两位大人说的都挺好,不过枢密院和兵部现在都没有空缺,要是为了晋升一个有功之臣,而降职哪一位爱卿,这也不是朕希望看到了,所以说,这件事情还是应该从长计议才好!”
一番话说得冠冕堂皇,‘我不能为了给自己的亲信安排位置就去动那些已经为官好多年的臣子’,瞧瞧这番话,不管皇上出于什么目的说出这番话来,可是听到自己的耳朵里面,这些朝臣们又怎么可能不感动呢?
“咳咳,唔~~~,皇上,侍卫亲军司应该是有空缺的,如果老臣没有记错的话,那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好像一直是闲置的……”
像是刚从睡梦之中清醒过来一般,韩忠彦突然间开口,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
这番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侍卫亲军司那是何等的所在?独立于朝堂之外,却又能立足于朝堂之内,已经属于大宋朝禁军的最高指挥机构了,更不要说侍卫亲军司的都指挥使,拥有那样的官职甚至在面对他韩忠彦的时候都可以挺胸抬头,而不需要有任何的阿谀奉承。
侍卫亲军司,与殿前司合称为‘两司’,其下属机构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再加上殿前司的下属机构殿前都指挥使司合称为‘三衙’。这个‘两司三衙’完全不受所谓的‘二府三司’掌控,乃是直属于当今皇上的禁军最高指挥机构。虽然说这些机构部门的任职者品位是看其本官的品位,没有直接的分级,可饶是如此,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了。
不过问题在于,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可不是几年内没有人担任,而是已经近百年没有人任职了。不仅如此,雍熙二年六月,米信被罢职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之后,便再也没有人担任过这个职位,而在明道元年十月,高继勋任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之后,也没有人担任过这个职务了。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原因,禁军最高的指挥机构名存实亡,禁军才会发展到如今的地步。由此可以想象,在韩忠彦提出侍卫亲军司之后,在场的朝臣是多么震惊了。
韩忠彦提出侍卫亲军司的目的曾布并不了解,不过在他想来,这极有可能是韩忠彦借着这次的事情要对自己动手了。曾布统辖枢密院的大小事务,禁军的问题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就算他说自己没有从禁军之中捞取好处,可是这种话说出来,又有谁会相信呢?
一想到禁军的问题全部披露出来,曾布浑身的血就凉了一半,仔细思考之后,他便站了出来,朝着赵佶一拱手,朗声说道:“启禀皇上,韩大人此言差矣!”
“哦?曾大人你是什么意思?”
赵佶皱着眉头,很是不悦地看着曾布。
其实在韩忠彦说出侍卫亲军司之后,赵佶已经想要同意了,这么一个位置,只要高俅能坐稳了,以后赵佶可是能少很多麻烦的。而且就算日后想要给高俅加官进爵,有了这么高的起点之后,赵佶也更加容易封赏。因此在曾布表示反对之后,赵佶自然而然就不乐意了。
“启禀皇上,侍卫亲军司多年来没有指挥使、副指挥使,贸然让人进入似乎有些不妥。以臣下的意思,倒不如选为殿前司,还望皇上圣意天裁!”
曾布只是想要掩盖禁军的问题,倒不是想要跟高俅甚至是赵佶作对,因此在赵佶问起来之后,他便立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一来,赵佶反倒是没有话说了。虽然说殿前司比不上侍卫亲军司,但是光听名字也知道,殿前司可比侍卫亲军司要离着赵佶近一些。如果说侍卫亲军司是所有禁军的头头,那殿前司就是一个意外中的意外。虽然名义上殿前司受到侍卫亲军司的节制,可是殿前司是负责皇宫内安危的,直接向皇上负责,根本就用不着卖侍卫亲军司的面子。如果说侍卫亲军司的人是守在领导人住所外面的那些百战精兵,那殿前司就是贴身保护领导人安全的那一类人了。
如果高俅入职殿前司,赵佶倒是可以了的轻松了,很多事情要找高俅给自己出主意也比较容易了,只是这里面还是有一些问题。
殿前司的最高长官乃是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最早的时候在后周乃是本朝太祖坐过的,因此从太祖一朝往后,别说是殿前都点检,就是殿前副都点检,大宋朝也是在没有设立过。真要是让高俅进殿前司,那最多也就是当个殿前司指挥使了。
“殿前司么,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那这样,高俅就入殿前司任职,不过要等到河州的战报上来之后再行任职。高俅,你可愿意?”
本来亲军、侍卫这种事情就不用听朝臣的意见,赵佶是想任命谁就任命谁,可是为了让高俅的官位坐的稳一些,赵佶还是装模作样说了半天。
高俅也不知道殿前司到底要做些什么,不过想来也知道赵佶不会坑害自己,因此一拱手,便立刻开口,说道:“微臣遵旨!”
“嗯~~~!爱卿你的事情说完了,那么吐蕃的事情咱们也要好好商量一下了,毕竟河州一役才是你的功劳所在,若是你的功劳不大,那朕可是没办法给你任职的啊!”赵佶一边跟高俅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一边朝着身边的内侍挥了挥手,“去,叫那赵怀德进来!”
“是!皇上!”
内侍的手心在自己的裤腿上蹭了又蹭,然后迈步走向了大殿之外。
站在大殿的门口,内侍看也不看站在一边等候,满眼望穿秋水的赵怀德,直接朗声说道:“宣,吐蕃,武威郡公,赵怀德觐见!”
“赵怀德,拜见皇上!”
可能是有些紧张,赵怀德还没走进大殿之内,便高声喊了起来。
听到赵怀德的话语,在场的大臣全都忍耐不住,低低地笑了起来。
“咳咳,启禀皇上,武威郡公得见天颜,想必是有些紧张。还请皇上不要治他的不敬之罪。”
一大帮人都笑赵怀德,高俅却是不能跟着他们一起笑的,而且他也并不觉得赵怀德有什么地方值得取笑的。
“嗯!爱卿所言有理。武威郡公,你此次前来所为何事?不要紧张,慢慢讲来便是!”
赵佶身为皇上,也是不能陪着一群臣子笑话外邦来人,沉吟半晌之后,便让赵怀德自己讲了。
“是!皇上!”赵怀德答应了一声,紧跟着稍微直起了身子,恭敬地说道:“我吐蕃乃蛮夷之地,一直仰慕大宋中土文化,奈何吐蕃部族众多,青唐地区广阔,并不是所有的吐蕃人都是这种想法。此一次有人故意借着我们吐蕃所有部族的名号挑衅大宋,怀德感念大宋皇上天恩,却又担心大宋皇上震怒,因此亲来东京汴梁,乞求大宋皇上宽仁为怀!”
“咳咳!”
一番话听得赵佶很是舒服,可是这种时候他不适合直接开口,因此咳嗽了两声,算是给自己的臣子们提个醒。
站在赵挺之身后不远的一个大臣听到赵佶的咳嗽声,走出了班列,朝着赵佶一拱手之后,转身看向了赵怀德,接着说道:“我大宋皇上自然是宽仁为怀,不过尔等下邦小国,就连武威郡公你的爵位也是我大宋封赏的,如此挑衅我大宋天威,只靠武威郡公你一句话就想遮掩过去,恐怕是不大妥当吧?”
“皇上!那些寻衅滋事的首要人物已经在大宋天兵的打击之下全部覆灭,我吐蕃部族愿入大宋为民,还望皇上宽仁为怀!”
终于说道了这句话,赵怀德连忙跪倒,不过心里面已经松了一口气。
“哦?原来是这样吗?”赵佶故意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装出惊讶的口气,赞叹道:“昨日里高俅跟朕说起来的时候朕还有些不相信,以为他是在有意夸大自己的功劳,可是今天听武威郡公这么一说,却是真让朕刮目相看啊!”
“咳咳!皇上,武威郡公想要迁移部族入我大宋为民,还不知道皇上您的意思……”
重重地咳嗽了两声,高俅阻止了赵佶这种盲目的吹捧。
正事还没有办完,若是任由赵佶这样胡闹下去,那不知道到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散朝了。那些朝臣们每天上朝早就练出来了,可是高俅这可是头一次,他已经有些站不住了啊!
“嗯嗯!爱卿说的对。那不知依爱卿所言,武威郡公之事应该如何处理啊?”
赵佶答应了两声,紧跟着又将事情踢回到了高俅这边。
“这个……”略一沉吟,高俅瞥了曾布一眼,然后才慢吞吞地开口,说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吐蕃内附乃是一件好事,不过青唐地区总是不便于管理,目前来说,我们还是不宜扩张,如果让吐蕃部族迁移到岭南等地,或许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哼!高大人此言可是有些荒谬啊!”
没等着赵佶表态,赵挺之却是站了出来,大声嘲讽着高俅。
“荒谬?下官所言哪里荒谬?请这位大人直言。”
高俅料定赵挺之是没事找事,因此毫不回避,直接跟他对上了。
“岭南那等荒芜之地岂是好去处?到时候吐蕃部族进来看到是那等所在,免不了要再生枝节,那时候造成的损失,可是要比不迁移吐蕃部族还要大上很多啊!”
摆出一副就事论事的模样,赵挺之满脸的忧国忧民,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忠臣一般。
“赵大人此言差矣,岭南等地只是比较偏僻,我大宋子民所处不多,但是岭南等地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至少比之青唐地区要肥沃不知道多少,又怎么不算个好去处?苏学士曾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由此可见,岭南之地并不是不好,只是我们人少而已。”
依旧是刚才那个站在赵挺之身后不远处的大臣,这一次却是反驳起赵挺之的话来。
不过说实话,就算是高俅也没有想到,竟然会有人在朝堂上引用苏轼的诗词,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