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起电机再起波折
赵师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84起电机再起波折,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赵师雄,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在物理系那边得到了玻恩和约当明面上的认可之后,回到自己住处的冯·诺依曼兴高采烈。
他迫不及待地就打算把草稿纸上的思路整理成论文,然后尽快发表到《物理学杂志》上。
虽然是自己的老师,数学界的亚历山大希尔伯特给出来的课题,但是假如把这篇论文发表到什么数学期刊上的话,那其后果一定就是会无人问津。
数学家们才不稀得看什么物理学论文!
所以冯·诺依曼最终还是决定遵循玻恩的建议,给物理学期刊投稿。
约当,或者应该说一位叫做恩斯特·多迈尔的新人评论家,在《哥廷根日报》上发表的一篇言辞激烈的反犹太人评论,比冯·诺依曼的论文出现得要早许多。
恩斯特是约当名恩斯特·帕斯夸尔·约当当中的第一个名字,但是没有人能把这个新人评论家的笔名,和哥廷根大学玻恩手下那个谦虚有礼的助手约当联系在一起。
又过了几天,冯·诺依曼带着写好的论文,再次来到玻恩的办公室。
玻恩和约当真情假意地读完了他的这篇论文,都觉得内容当中的证明和逻辑没有问题。
于是按照约定,玻恩为这篇充满了披着物理学外衣的数学论文写了一封推荐信,连同论文一起寄给了位于首都柏林的德国物理学会的常务董事兼秘书,卡尔·谢尔,他同时也是《物理学杂志》的主编之一。
其实比起这位不论在德国物理学会还是在期刊编辑部里,主要担任行政工作的谢尔,玻恩和这本《物理学杂志》的另外一位主编,汉斯·盖革的关系要更好一些,只是盖革并不在杂志出版发行的柏林,而是在基尔的基尔大学。
如果寄给盖革,他认为可以发表后再转寄给柏林方面的话,中转一下就需要不少时间。
而且盖革本人是跟着从卡文迪许实验室出身、跟着卢瑟福做实验的实验物理学家,他懂个屁的理论,更遑论是连玻恩读起来都有些吃力的数学论文了。
如果比学术成绩和名望,那么这两个主编,盖革和谢尔加在一起,都比不上普朗克的一根汗毛。
但是和普朗克主编的那个《物理学年鉴》不同,《物理学杂志》自创立之初,即采用了审稿人制度,而不是只凭借编辑部几位编辑的个人好恶,就能轻松决定一篇不知内容对错的论文生死。
可能是觉得普朗克是旧时代的残党,看不懂新时代的论文,也可能是因为严谨的德国人,更喜欢《物理学杂志》这种审稿制。
所以德国物理学家们,还是更愿意给这个新兴起的杂志投稿。
玻恩本人同样是《物理学杂志》的审稿人之一,他完可以直接向编辑部推荐文章。
况且冯·诺依曼还是希尔伯特的学生,这个论文的课题也是在后者的推荐下才进行研究的。
不看僧面看佛面,玻恩很有信心,他觉得无论如何,谢尔都不会拒绝这样一篇高质量的论文。
哥廷根的邮递员依然是那么勤恳,他在取走邮筒中包括玻恩的推荐信和冯·诺依曼的论文在内的一大堆信件的同时,还为哥廷根大学送来了漂洋过海来到欧洲大陆的,最新一期的《自然科学会报》。
因为在之前的一期里,剑桥大学的陈博士发表了一篇颠覆了世界大部分数学家工作的数学论文。
所以哥廷根大学内的大部分科学从业者,不论学科,都想打开这期皇家学会出品的《会报》,看看这件事情还有没有后续,或者陈博士有没有继续心血来潮,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表了新的论文。
但结果让大部分人都失望了,谁都没能在目录页,找到那个由四个字母组成的中囯姓氏,就连通讯地址为剑桥大学的论文,也仅仅只有一篇而已。
既没有陈慕武的论文,又没有学科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论文,所以这些失望的人基本上都把这期《自然科学会报》重新合上,或放到一边,或交给自己手下的学生,让他们对每篇论文都列个提纲出来。
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人,按照目录上的页码,打开了来自剑桥大学的那篇物理学论文。
约当正是其中的一员。
他记得狄拉克这个名字,是因为狄拉克-陈统计。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陈慕武。
那个人在两年前,和陈慕武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然后仿佛昙花一现般地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狄拉克同样也是剑桥大学的人,又能和陈慕武一起发表论文,那么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不会差的。
在蛰伏两年之后,他又带着新的论文卷土重来,而且看标题,这篇论文的内容,还是和量子力学相关。
不知道他的这篇论文,背后会不会得到陈慕武的指点?又会不会带来一些惊喜呢?
怀着这种心态的约当,开始读起来狄拉克的论文。
虽然没有DeepL,也没有谷歌翻译的时代,对母语是德语的约当来说,读一篇英文论文很是吃力。
但是越往下看,约当的脸上就越是欣喜。
这篇论文的内容,不就正是几天之前,冯·诺依曼拿到玻恩办公室的那个思路吗?
那个犹太佬儿前几天还不可一世,认为自己写出来了一篇多么了不得论文,可现在呢?
这个素未谋面的英国人,你办的好啊!
宁与友邦,不予家犹,约当的心里多少有些病态的幸灾乐祸。
和现在一样,原来的历史进程里,狄拉克确实比冯·诺依曼更早地尝试证明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等价。
同样是数学和物理学的才,可两个人的侧重点还是有些不一样。
狄拉克更偏物理,而冯·诺依曼则更偏数学。
在看完的《量子力学原理》之后,冯·诺依曼指出,狄拉克给出来的量子力学的统一数学表述形式很对,但可以更对一些。
然后他写出来了一篇《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总算是在希尔伯特空间里,把两种力学的等价性在数学上严格地证明了出来。
这个时空不一样了,还是因为有陈慕武。
他早就和狄拉克还有福勒提出过,他自己之前的证明,对物理学家来说足够,但是对数学家们来说是不严谨的。
想要严格证明这一点,最后的决战战场,在希尔伯特空间里。
陈慕武只是提了一嘴,而狄拉克是真把这个内容给听进去了。
所以他现在的这篇论文,从思路到最终的证明过程,和冯·诺依曼的都大差不差,也不能再让后者从里面挑出什么毛病来。
心里已经乐开花的约当,强忍着笑意,面无表情地向自己的老师玻恩,分享了刊载在《自然科学会报》上的这个不幸结果。
“玻恩教授,冯·诺依曼博士刚刚寄出去的那篇论文,已经被人发表在了这本英国期刊上面了。
“按照收稿时间看,这篇论文绝无被抄袭的可能,应该是这位英国的狄拉克先生和冯·诺依曼想到了一起去,还率先解决了这个问题。”
说话间,约当把摊开的期刊摆到办公桌上,并推到玻恩面前。
经过短时间的情绪调整,他的脸上甚至还浮现出了一丝遗憾的神情。
和约当不一样,玻恩的英文水平很不错。
他在博士毕业之后,曾经到剑桥大学短暂交流访问过一段时间,和卢卡斯数学教授拉莫尔,还有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老汤姆孙之间,都有学术上的交流。
而且他还受到过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主任迈克尔逊的邀请,在美国教过几年的相对论。
比起约当只能靠着英德词典和物理学公式猜测狄拉克论文的内容,玻恩读起《自然科学会报》来毫无压力。
论文的内容诚如约当所言,和冯·诺依曼刚刚寄给《物理学杂志》那一篇,除了所使用的语言不同,几乎就是完一样。
因为前前后后也参与了一定的论文工作,现在却被人捷足先登,玻恩的心里泛起了淡淡的一丝失落。
可他毕竟不是论文的作者,玻恩想了想,还是决定把冯·诺依曼再次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向他当面宣布这个学术上的“噩耗”比较好。
“帕斯夸尔,劳烦你跑一趟,把冯·诺依曼博士请过来,我们讨论一下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处置。”
约当毫不迟疑地接受了玻恩提出来的这个请求,甚至一路小跑地出了办公室。
得知消息之后的冯·诺依曼,瞬间从天堂掉落到了地狱。
他再次接受了玻恩的建议,不撤回论文,而是再给《物理学杂志》编辑部写一封信做补充,声明在这篇论文写作的时候,并没有看到过剑桥大学狄拉克的论文,也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灵感。
玻恩和希尔伯特两个人,也在信里为这个说法做了背书,以他们两个的人格证明这一前一后的两篇论文完就是一种学术上的不谋而合。
可是第二名就是第二名,大到德国,中到哥廷根大学,小到冯·诺依曼,他们都在这场小型的学术竞赛当中,败下阵来。
剑桥大学不容小觑,除了历史悠久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除了异军突起的陈慕武,就连这个没什么名气的狄拉克,都能在学术上给自己带来致命一击。
冯·诺依曼心中去剑桥大学,会一会这些天才同行们的欲望更强烈了,他和自己老师希尔伯特说出了心里的想法。
希尔伯特很支持这个决定,让他去交流个一年半载,完没问题。
他特意叮嘱自己的这个新助手,到了英国之后,一定和那里的人们多多交流,尤其是陈博士。
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把他邀请到哥廷根大学来。
希尔伯特人虽然老了,但是野心犹未老。
倘若陈慕武真来到自己身边,绝对能让自己的研究如虎添翼。
有了这个左膀右臂,到时候他俩进可以重建数学大厦,退又可以在物理学上大杀四方。
柏林的那个小小阿尔伯特不足为惧,看他还敢不敢在报纸上抨击自己?
希尔伯特很看重这次剑桥之旅,为此还给自己的同行福勒写了一封信,请他在剑桥大学多多照顾人生地不熟的冯·诺依曼。
哥廷根这边,冯·诺依曼买票、收拾行李、向过来人打听到英国的种种注意事项自不必说。
在他此行的目的地,剑桥大学,陈慕武的那篇路径积分论文,也差不多就要写完了。
停滞很久的粒子加速器那边,也传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姑且算是好消息。
考克罗夫特说,他已经收到了厂家的电报,之前订做的球形电极和绝缘玻璃支架已经制作完成,近日将通过铁路货运,运输到剑桥火车站,等到时候自行前往车站提货即可。
剑桥火车站选址失误带来的不方便,再次体现出来。
人走个几英里,到剑桥郡之外坐火车还算在忍受范围之内。
可是要把这些精贵的加速器零件,从郊外运进城里,那还是挺麻烦的一件事。
因为这件事,陈慕武不得不找到大总管查德威克,请他帮忙联系一辆货运卡车,等到约定的时间,去火车站把这批货给拉到粒子加速器的那间房子来。
到现在,陈慕武仍然以为之前考克罗夫特说加速器零件出了问题,是出在电极和绝缘支柱两者其中之一,他还是没往运送电荷的丝绸那方面想。
如今有了这两个最费钱也是最重要的零件,粒子加速器的制作进程,似乎终于也可以加速了。
查德威克按照约定时间,找来了运送货物的卡车。
陈慕武和考克罗夫特也押着车,在一大清早就出了剑桥郡,来到城外的火车站。
他们向工作人打听,厂家在电报上所说的那班货运火车,是否按时抵达了剑桥郡,货物是否也安稳地卸了下来。
可是,偏偏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
英国开展了一场声援煤矿工人的大罢工,铁路系统也不例外。
货,没送来。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