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秋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零七章 大新闻的第一步,从酋长到球长,茅屋秋雨,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qg34
回闽城的不止是陈健,还有陈健的几个师兄师姊、去学水泥烧制的工匠、测绘的王哲和副手、军方的造枪师傅等等各有目的的人。
在回闽城之前,陈健发出了一堆的请柬。
这一次发出的请柬很受重视,因为请柬署名的不是学宫弟子陈健,而是学宫先生陈健。
平辈先生自然要支持,那些弟子无端多了这么一个和他们年纪差不多大的先生,也只好支持。
邀请的都是一些研究自然科学和算数的,或是明年春天的时候前往闽城一聚,共同讨论一些新的概念新的科学新的技术。
想到索尔维工会基金支持的物理学会议那张最著名的、号称照相的时候扔个炸弹核武器就不会出生、人类停滞五十年的照片。陈健也是恶趣味地用了南安制碱厂科学研讨会的名义发出的请柬,虽然制碱的办法完全不同,但好说都是制碱的。
半年多时间,实验室法弄出碘化银、氯化银、硫代硫酸钠也不是什么难事,到时候倒是可以真的拍张模糊的照片,说不准后世编教科书还能用得上。
船上的众人当然不知道陈健的恶趣味,而且这些恶趣味若是没有历史的支撑也算不上恶趣味。
少了历史的味道,最多也就是古怪。
等下船之后,对于陈健性情古怪的看法更是深入这些第一次踏足闽城众人的心。
码头上很多和陈健打招呼的,因为之前敲锣打鼓红花绿布地流水席,弄的闽城人尽皆知陈健成了学宫弟子贤人祠上留名。
再加上慈善事业做的有声有色,那也算是闽城数一数二的大善人。
李芸算是见惯不惊,那些师兄师姊们则是啧啧惊奇。王哲还就是原来的模样,脸上没什么太多的表情,偶尔自言自语地嘀咕几句,旁边的人已经习惯。
等到来到原本慈善商社的时候,众人眼前顿时一亮。
一座砖石结构的五层的宽大的楼房,鹤立鸡群般挺立在闽城的街区。
红色的砖和白色的巨石上,镶嵌着大块的玻璃,很古朴的几何造型让这幢建筑熠熠生辉。
上面高高扬着龙旗和黑白熊阴阳鱼的旗帜,几个雇工正吊着绳索在涂刷上面的墙壁,下面已经基本清理出来。
和旁边的木或是砖结构的房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不美观可是却很震撼,看惯了一二层的阁楼小屋,面对这幢五层高的建筑总会仰起头。
厚重的底层的砖石墙壁带着一种新时代的浑厚,而门前宽大的、用水泥抹平的广场,更让这种厚重的感觉愈发强烈。
广场上很多孩子在那玩耍,并没有人阻碍,几个孩子用砖头在水泥地上画出了一个个小格,丢弃瓦片在那蹦来蹦去。
几辆特别的、安装着玻璃窗的马车停在广场上。水泥广场为了防止热胀冷缩被切出一道道的痕迹,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大棋盘,而那幢别致而又有些奇怪的建筑则像是棋盘上的帅,安稳坐在中央。
小小的花坛中移植了不少的花草,几个大门也都是尽可能地使用了玻璃,以彰显气派,这么大块的玻璃在此时也算是一种富贵的象征。
旁边的水泥地上还有一个巨大的凉棚,凉棚下则是一种这些人从未见过的运动。一张很宽大的桌面,上面堆放着一堆的瓷球,上面铺着羊绒,几个人正在那拿着杆子胡乱地戳着,偶尔发出一阵阵欢呼。
在旁边,还有几块巨大的黑板,上面写着一些开蒙之后才能学到的字或是算数,还有一些画着一些看不太懂的东西,似乎是某种手工机械的使用办法。那里暂时无人,但是上面的字迹也没有擦掉。
最为诡异的,则是几个巨大的牌匾或是帷幕挂在了建筑的上方。
“南安玻璃厂联络处”
“墨党中央党部、墨党驻闽分部”
“南安化工厂联络处”
“慈善商社”
“慈善商社基金会”“慈善商社基金会捐献处”
“小额低息救助贷款申领处”
“矿工之友安全灯”
“闽城青年之家、夜晚俱乐部”
“雇工戒酒戒赌学习技术夜校”
奇奇怪怪的称呼高高挂着,也不忘按照传统在门前挂着大大的纸糊的红灯笼。
在“墨党中央党部”这个牌匾的门前,站着两个胳膊上缠着红袖标的人,除此之外只有“小额低息救助贷款申领处”的门前有人站着,别处倒是随意进出。
有点像是富贵人家门前站着的,但又不太一样。小额低息贷款那边,经常有人来闹事,因为断人财路,打斗也是寻常,自然需要有人看着。
一干人看的有些眼晕,说是奇怪,可是任何一点单独拿出来又觉得常见;说不奇怪,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有些叫人迷糊,看上去就像是旧的城市中忽然出现的一个新的风景。
即便这风景不美,可却占了一个奇字。
走过一辆四轮马车,王哲抬起头盯着车轮、陈健的师兄也悄悄捅了捅李芸,可李芸也摇摇头。
那辆马车的轮子居然可以转向,在这水泥地面上很是舒畅,这是从未见过的。看看别的停在广场前的马车,却还是老样子,并无区别。
“别看了,就这么一辆,这是我的冶锻作坊的工匠,一点点敲出来的。正在尝试,顺便每天在城中奔跑,做个广告。不过该颠簸还是颠簸,稍微能舒服一点就是了。”
简单的四轮转向机构对于马车并不太实用,不过可以造着玩,陈健的冶锻作坊除了造了几支样枪也在制造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用的材料都是昂贵的,就是用来练手。
李芸感慨道:“师弟,你这边每年都要变个模样啊。我真怕以后再来就不认得了。”
“那也难说。诸位也都累了,这里不是休息的地方,也没地方休息。要去客栈歇着吧。”
来了几个雇工将东西帮着放到马车上,陈健回头看了看几个熟人,问了几句话,便叫人先送这几个人去休息。
在他回来之前,已经有人先半个月就回来了,替陈健传了个口信。
虽然不知道陈健具体哪天回来,可是算日子也就在这几天,说是陈健请的几个人已经在里面了。
跟着那人走进了这幢砖楼,第一层是半地下结构的拱形,要承担上部的压力,真正宽大的算作第一层的其实是第二层。
建成的时候陈健还在都城,也是第一次进来,说真的地方还是有些狭小,说是高楼大厦实在是过于抬举。
穿过正在装饰的大厅,上了三楼的一间小屋。
屋子不高,有些低矮,窗子也不是很大,并没有外面那种透亮厚重的感觉。里面堆放着一大堆的书本,还有一堆没有拆封的信件。
坐下后,很快就有人敲了敲门进来了。
几个是铁匠,还有一个是南安木器厂的东家黄德,也是帮陈健完成了小球斜面实验的木板材料的细木匠。
寒暄之后,纷纷坐下。
“黄师傅,还有几位师傅,我让你们做的东西可做出来了?”
“做出来了,就在外面,可以抬进来,反正东西也不大。”
不一会,一个木箱子装着的不算太沉重的东西就被抬了进来。
关上门,打开后,里面是个铁木合体的机器,很粗糙也很简陋,完全就是手工业时代的水平。
里面密密麻麻地一排锯齿状的轮,另一边则是细密的铁丝一样的篦子,一个木质的手柄安在外面。
里面还有一些棉花的碎屑,底部还有一些棉籽壳。
除了这个机器,木箱子里还有另一个更为小巧一些的机器。说是机器也不为过,但是零件实在太少,两块铸铁一个摇柄,加起来还没有一尺长宽。
黄德兴奋地指着第一个小机器道:“这东西做起来很简单,我们也试过了,用来轧棉的确好用。虽然还是有碎的棉籽壳混在里面,可是并不影响纺线。做起来也不麻烦,铁匠都可以做,只是铁篦子需要水力拉丝机,还有这锯齿那都需要水力作坊才行。”
很显然第一个机器是一台手摇的轧棉机,构造简单,原理粗浅,但是效率极高。
棉花采摘下来,是有棉籽的。必须要把棉纤维从棉籽上剥离出来,才能进行纺纱,这是棉花收获后进行纺纱的最重要的一套工序,没有这套工序就没办法纺织。
如今大致上还是靠人手工挑拣,或是用简单的机械,但是效率不高,而且如今已有的机械只适用于北边的一些长绒棉,而且效果不算太好。
手工挑选,要将籽棉铺在托板上,用压辊搓滚,使纤维被压在压辊和托板之间并借摩擦力留在两者拑口线的前方。棉籽被挡在压辊和托板的接触拑口线后方,并随压辊的搓滚运动向后移动。
一个熟练的轧花工,一天可以挑选一斤到两斤的棉花。这是真正的劳动密集型和重复度极高的工作,也就意味着干这一行的算是整个纺织行当里的最底层,和北边羊毛产地的梳毛工差不多。
是人就能干,那自然薪水微薄,但是什么都没有,不干还不行,会被饿死。
再者因为籽棉和皮棉的区别,导致很多自耕农不会去种植棉花,那些收购棉花挑选籽棉的中间商往往会把籽棉的价格压的极低,而自耕农又不可能每天花出时间去轧花。
大农场主会雇工学徒或是最没有技术水平的雇工,来完成这件事,所以有利可图。
陈健眼前的这台简单的、铁匠依托水力作坊提供的原料就能敲出来的轧花机,则可以每天处理四五十斤的棉花,效率是人工的五十倍。
同样,效率提升了五十倍,可是只需要支付一个人的工资,这四十九个人的工资当然就赚到了。
而效率一旦提升,轧花简单,带来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轧花工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的粮食棉花的竞争、粮食产量和种植量、土地派渴望限制雇工人身自由去种植摘棉花、工商派则希望保持人员自由流动以便大力发展纺织业、打开齐国市场倾销等等的问题。
配合上新的多锭纺纱机、走锭精纺机、弹簧飞梭织布机、织袜机、呢绒起绒手摇机等这些木匠铁匠能造出来但被行会压制;同时带来的手工业难以竞争和失业、当了多年学徒学成的手艺变得和新学徒一样低廉等等看似简单但却关乎一家人生活的大事。
再加上陈健准备把兰花风潮的泡沫戳碎带来的混乱……
闽城很快就可以搞个上得了头条的大新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