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秋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十四章 投其所好(下),从酋长到球长,茅屋秋雨,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qg34
开市的月港在漳州,所以陈健先把书信递到了漳州。
漳州与福州之间,还有一处重要的港口,南宋最重要的港口泉州,不过此时地位已经不如漳州。
一方面当初色目人的叛乱,另一方面也因为琉球朝贡距离福州更近,将琉球的朝贡地放在了福州。朝贡这东西,本身就是一个贸易,琉球创下过一年朝贡三五次以至于皇帝不厌其烦的记录,伴随着朝贡的走私、合法走私和合法贸易,终于让这个港口衰落。
但对陈健来说,泉州的地位又不亚于漳州,因为这里是移民开垦台湾很重要的港口,所以也费尽心思投这里的地方官之所好。
万历三十五年八月末,彗星真如这些日子在漳州、泉州、福州市井间传播的那样,如期到达,在天空中划过长长的尾巴。
此时的泉州知府姜志礼焦头烂额,手底下的人正按照他的命令写一封安民书,而安民书的内容和那些流传过来的谣言与小册子中的内容一样:彗星只是天文,每隔七十多年就会出现,而且由本地博学之人旁征博引印证这是正确的。
这是彗星是天文现象第一次正式在泉州这个古老的港口传播,而且是经过官方的途径传播。
姜志礼一开始并不相信,并敏锐地怀疑有人要学当年黄巾贼一般妖言惑众以谋大事。
然而很快他就不得不信,而且主动替这些谣言正名,并且给予官方承认。
这一切,都是为了安民。
八月初九,一场大地震席卷泉州,无数房屋倒塌,连县衙、府学都被震塌,城墙零碎,潮水倒灌。
八月十一,海潮忽涨,狂风四起,又淹死数百人。
不久之后,便是彗星降临。
种种灾祸聚集到一起出现,让他这个知府过得极为不如意,也明白这种情况下流言很容易传播,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出榜安民不要出现大规模的恐慌。
这次地震加海潮,连泉州人世代信奉的广泽尊王的庙宇都震塌了。这广泽尊王不是淫祀,属于认可的、经皇帝册封的本地信仰,也是泉州人的精神支柱。
据说是郭子仪的后代,后唐时候开辟泉州的重要人物,历时数百年终于封神。信仰的力量有多重要?为了这个光泽尊王,泉州人可以和不远处信奉开漳圣王的漳州人打个你死我活,不死不休,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不小心吐了口唾沫。
对外经商、开垦也是如此,宗族之间总需要一个东西来维系感情赶走外来者的并为宗族得益者谋利,彼此的信仰也就成了械斗、屠杀最好的支撑方式。
如今这场地震将庙宇都震塌,又加上彗星出现,一时间人心惶惶,每天都有数十人扎彩船祭祀……
这一切姜志礼都看在眼中,他最担心的就是此时有人煽动民变。
虽然他并不知道阶级矛盾这四个字,可他却知道泉州再这样下去距离民变也就不远了。
四年三场地震、两场潮灾。大户圈占滩涂渔场,包税缴纳。小户无以为生,只能给大户缴纳私税。
原本的贱籍疍民渔民逃亡殆尽,河泊所消亡,可是税赋没有取消。为了征收这些税,地方官索性采取包税制,为豪门大户圈地圈海大开方便之门。积弊已久,利益交错,想要革除绝无可能。
如此一场地震,大户又能高兴一阵,之前拖欠的税银伴随着地震减税的请求又可以逃避过去,更大规模的圈占滩涂渔场的情况即将发生。
不久前已经发生了械斗,也有实在过不下去的穷渔民投海自尽,数十人在地震前跪在衙门前请求青天大老爷做主。
这场地震与大潮之后,矛盾激发到了顶点,那些原本的海界碑和圈滩界都被打乱。
米价暴涨,海边众人便涌向滩涂拾取一些鱼虾为生。免税是朝廷的事,豪门巨富们却不在乎,与这些求生的渔民整日冲突,刀枪相见。
姜志礼现在是真的怕,这种情况一旦有人振臂一呼,那可就是要出大事的。
两个月前,他曾收到过一封书信,是陈健托人送过来的,和送往漳州以及高寀那边是同一个时间段。
信上也是说了一些朝贡的事,请姜志礼代为传达,后面则说了一些别的。
以洞察天文地理为借口,说前年泉州大震,今年正月又有小震,可能还会有大震出现。尤其是泉州靠海,大震之后必有大潮,让姜志礼以百姓安危为重早做准备。又说了一些彗星降临之事,隐隐有警告姜志礼小心有人借机起事的意思。
一开始看到,姜志礼以为这就是妖言惑众。担心这是一些宗教在借机起事,激起民变,所以将这些东西通通报给了福州巡抚。
可是随着事情一件件发生,姜志礼重新看这封信的时候,不由地有些相信里面的歪理邪说:天地自有道,道可察。俯仰天文地理,以救灾祸。
事情已经发生,能做的也不多,只能先出榜安民,再琢磨信中关于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事,还要考虑到米价飞涨和圈滩涂渔场造成的民变,简直是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就在他忙着安抚民众的时候,一艘小船带来了一个让他既高兴有恐慌的消息。
一封正式的信件,和两个月前收到的信件笔迹相同,印信一样。
信上说名义上朝贡的舰队已经抵达了泉州海外,等待大明回复消息。
听闻这里发生了地震,决定平价将船上的暹罗稻米在泉州出售,以稳定米价。又说了些不忍看到万民饥饿、奸商控市以致米价日涨于心不忍之类的话,当真是一片拳拳之心。
一干地方官正为这件事愁得头大,正在起草奏章请求减免今年的赋税,这里又是重要的防备倭寇的港口,城墙因为地震坍塌也需要一部分国家的拨款修复城墙。
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虽然已经有嗅觉灵敏的商人准备去江浙一带运米,但是一来一回又是一两个月的时间。家中有余粮的尚可以等,那些家中并无余粮的可等不起。
这封信无疑是瞌睡送来的枕头,官员们额手称庆,却不想姜志礼却冷哼一声。
“那暹罗距离这里千里之遥,地震不过才发生半月,如何能够从暹罗转运稻米就到了这里?”
“况且商人言利,转运千里居然要平价出售帮助稳定物价,这是什么居心?市恩于小民,其心可诛!”
通判闻言忙道:“大人明鉴,这番邦号称俯仰天地之理,定是确信这里会发生灾祸,并且推断出米价暴涨的行情。不过要说是其心可诛市恩于小民,那就有些严重了。”
姜志礼瞥了一眼,问道:“怎么说?”
“不过是千金市骨而已。他们既然想要开市朝贡,便要为长远计。这米所得几何?若是能够开市贸易,他们又能得几何?不过……就算是千金市骨故作姿态,但比起那些红夷与奸商,终究还是做了一些好事,总不好拒绝。”
“大人,米价一日三涨,数县民心不安,等待江浙商人转运粮米又要些时日……”
姜志礼摆摆手,示意不必往下说了,这道理他当然是明白,也知道这时候最缺的就是足够的平价稻米,但是这群人到底想要干什么?
如果真的是为了朝贡贸易,可从未听说有这样的事,就算是常来朝贡的琉球,也不过是为了贸易货物。
暹罗产米,姜志礼也知晓,可是出海不易,谁也不会运送大米。比起别的货物,大米的利润实在不值一提,可偏偏这群喊着要贸易的人却在这关键时刻仿佛早已计划好了一样送来了稻米。
细细思索,姜志礼只觉得这群人实在可怕,比起那些红夷更为可怕。红夷不过是仗着船坚炮利和海防空虚的机会,以各种不可能被接受的手段进行贸易。这群人却是靠着对天地之理的精通,算准了机会也算准了人心。
无奈之下,只好将那使者带过来,要自己询问一番。早就有谣言说这番邦也是中土之人的后裔,待看到使者之后,心中更信了几分。
陈健派出的使者已经能说不少明朝官话,也不是那些被金钱收买的商人,是商社里窝爬滚打了多年的人物,见到姜志礼后只是拱手行礼,并未跪下,只说这是自己国家的礼节。
姜志礼也没有苛责,先问了一些琐事,最后问道:“你们的总督如今何处?”
“就在外海。总督说了,天朝自有体制,神州皇帝自有体系,这里既是神州皇帝管辖之地,无论任何国家的人在其土地上都应该遵守皇帝的法律。所以不经允许,不会私自靠港。如果立之先生不同意靠港,也可以派出小船在海上交易。”
姜志礼心头暗惊,都说知己知彼方可成事,自己对对方一无所知,可对方连自己的字都打听到了。按照国之别,没有叫大人,却称呼了表字,听得让他有些不要舒服,但也没有生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