漪繁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7章 剽窃桃花诗,娘娘九千岁,漪繁瑾,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小果侧头看她一眼,不答反问道:“你以为呢?”
女孩身体一个颤抖,轻轻摇了摇,把头埋在膝盖上,无声的哭泣。
“好了,不要再哭了,你自己估量一下,如果是别的宫,你犯了这样的错处,最后是个什么下场。
现在呢,本宫也不说什么,先回宫吧!”
女孩身子一顿,诧异地抬起头来,满脸都是惊奇。
不过,能在这宫里面混的,那个不是人精?
惊讶过后,她的神色很快恢复了一些,站了起来,郑重的冲着张小果的背影,跪了下去,“砰砰”在地上磕了两个头,这才站了起来,小跑着跟到了张小果的身侧,“采菱谢娘娘大义。”
张小果头也不回,只抬手向后摆了摆,轻声说道:“说实在的,你也不应该谢我,人生在世,谁还不会犯个错?你呢,应该庆幸,有这林子,你还没有铸成大错。”
女孩心里面再次“咯噔”一声,脚步也因此滞了一滞。
只是,很快,她便再一次跟了过来,在张小果身后,絮絮地说了起来。
张小果一边慢慢地往回踱,一边听着采菱的诉说,渐渐把她身上的所有故事串联了起来。
张小果不由一叹,心里面对人,再没有多少同情就是了。
她现在,都是一个命运多舛,红颜薄命的人,哪里还有时间比同情别人?
更何况,自古以来,皇宫之中从来都不缺可怜人。
她现在焦头烂额的,连父皇与自己的事情都处理不完呢,哪里还有心情再关心别人?
一切等她把手头的事情理顺了再说吧!
反正,人放到咸福宫内,再让贵娘留意一些,也跑不出去。
怀着这样的心情,张小果把人带了回去,又悄悄找了个时间,跟贵娘说了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便丢开手不管,去捣鼓她的生财大计去了。
虽然,她不太懂政治。
但是,马克思不是说过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国家的事,想来也是不错的。
那些文武大臣哪一次不是用国库空虚来,威胁天庆帝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干?因为你没有钱!
张小果如此想着,更加加快了她赚钱的速度。
铜制的活字,在工匠们的手里面一个个被制作出来。
同时与活字印刷相关的东西也一样一样的制了出来,有带狂的铁制底托,有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还有更接近现代印刷所用的油墨……
张小果看着一样一样的东西被制了出来,心里面痒痒的不行,拿起底托,想了一下,随手排了一篇唐伯虎的名篇《桃花庵歌》,便迫不及待的印了出来,也不等彻底晾干,便拿着冲向了勤政殿。
勤政殿中,天庆帝一成不变的批阅着成山的奏折。
高总管则陪在了侧,磨墨添茶。
看到张小果,两个人全都扬起了笑脸,高总管更是冲自己的小徒弟递了一个眼色。
小桂子会意,带着屋子里面其他服侍的人,轻轻退了出去。
张小果一边笑,一边背着手,走到龙案旁边,直接把小小的一张纸拍了上去,口中却道:“父皇,你猜,今天我给你带来了什么?”
高总管抬头瞧了一眼,也跟着笑了起来,“公主殿下果然冰雪聪明,这么快便把印刷术研究出来了!”
张小果侧扬起小巴,轻轻点了点头,纠正道:“注意你的用词,高总管,这可不叫印刷术,而是活字印刷术哟!”说着,从袖袋里面掏出两粒雕刻精致的正方形金属块来,放到了天庆帝的龙案上。
两个低头去看,上面所雕的赫然便是镜像的天庆二字。
天庆帝把那两个小铜块尽收袖中,呵呵一笑,道:“这两个,朕收下了。”
张小果:……
拉着他的袖子扭,“这只是拿过来,给你们看一下样板的……”
“无妨,回头再让他们做两个新的,补充进去就是。”天庆帝却对自己的强盗行为丝毫都不在意,依旧呵呵的笑。
只是,下一秒,说话内容却突然转到了张小果所印的那首诗上,看完,连赞了三声好,这才沉声问道:“果儿,这是诗是你做的?”
张小果一怔,低头看向纸上,想要否认。
天庆帝已大笑着起身,高声诵读起来,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念完,天庆帝又接连地说了三声好,这才再次看向张小果,轻声道:“果儿,你知道吗?你娘生前,就最爱桃花,还说将来让为父带着你们母女,把一座清静的山头住下,然后种满山遍野的桃花……”
张小果一愣,猛然想起,宫中那座满是桃花的院落,还是院落中那个坐在桃花雨里面弹琴的柔弱女子。
她会是原主的娘吗?
不过,张小果很快便摇了头,单论年岁,那个女子更像她姐……
更何况,有宫女说,她是先帝的女人。
“父皇,这诗,不是儿臣做的。”张小果见他不再说话,赶忙打断,只是作者是谁,她似乎无法说清楚了。
据这些日子以来的了解,她所处的,大约是一个平行世界,但是,在唐末历史似乎就已经发生了偏移,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宋都没有,她怎么能跟人说清楚下面的元明?
没有办法,她只得编了一段谎话,“我大字都不识几个,怎么能做得出这样意境优美的诗句来?
小时候,不是住在庄子上吗?
有一年,春天,就是桃花盛开的时候,庄子上突然来了一个跛脚的老道士和一个癞头和尚,身后还跟着一个模样清秀的少年公子。
就朗诵出了这么一首诗。
女儿当时听着,觉得特别好听,又朗朗上口,就悄悄记在了脑子里。
没有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一字不落地记着呢!因为想要先一步印一些东西给皇父看,没想竟然把这个放上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