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战斗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四十五章 咱真的错了吗,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键盘战斗家,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工人精神》出自文书赵胜,卫所的舍人子弟。

在健图书馆制度,从国收集书本的工作,以及在工厂的生活中,诞生的灵感。

这部新戏朴实无华,讲述的是炼铁厂一名炼铁工人的日常生活。

在炙热的高炉前,用细长的钎子是不时勾动底部的铁浆,不但需要一定的技术,还要有力气。

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有很多规章制度。

赵宏和他的朋友,两人坐在观众席上,整个大剧院一千六百座椅坐的满满当当。

朱高炽也看过这场戏,在他看来并不好看,可在娱乐匮乏的大明,让工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而且年代不同,人们的需求也不同。

在现代化以前,世界的文学都是偏实型,讲述的人们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

因为时代的生产力,本身就是悲苦的,人们需要这种从痛苦中,寻找力量的文学作品。

《工人精神》中。

主角炼铁工来自军户,家中的兄妹多,除了能吃饭外,生活属于贫困。

后来加入了中华重工,成为一名工人,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

供养弟弟读书,补贴妹夫一家,和老父亲对话,说做为家中长子,理应扛起家中大梁,让老父亲安心。

后来在工厂找到一名女工结成夫妻,养儿育女,虽然没有积蓄,但一家人和和美美。

工人和妻子省吃俭用,维持了一家人的生活,提高了子女的教育环境,照顾了家人的困境。

后来在操练中受伤,人生陷入了低潮。

家人们都来帮助他,子女懂事用心读书,工厂给予照顾,卫所帮助承担卫田,渡过了人生中的难关。

结局是工人唱着歌,在红布打造的火炉前,高举手里的长钎子,重回工作岗位。

“哗啦啦。”

观众们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好。”

“太好看了。”

人们站了起来,用力的鼓着掌,大声的叫好,声音让大剧院外都能听见。

外面等候下一场的人们,恨不得马上进场。

赵宏虽然从小失去了父亲,却感动的热泪盈眶,他觉得自己父亲就是这样的人。

自己以后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我一定要成为这样的人,不,我就是这样的人。”赵宏毫不犹豫的向好朋友大声说道。

“我也是。”他的朋友,同样坚持说道。

《工人精神》的大火,超乎了朱高炽的意料,他完没有想到,这部新戏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力。

许多工人向大剧院写信,希望能继续拍《工人精神》的戏,希望看到主角一家后来的样子。

而演主角的演员,成为了中华重工最受欢迎的人,走到哪里都被工友们围起来,喊他演的名字。

同样。

演他妻子的那名女演员,也成为工友们追捧的对象,甚至有人写了几千字的求婚书,希望能娶到她。

“你会顺应人心,写续集吗?”朱高炽好奇的问道。

赵胜回道:“没必要画蛇添足,这样已经很好了,希望让工友们能一直记住他们。”

朱高炽点点头。

大剧院追求的不光是利益,这就是和市场经济化的区别,如果放在后世,早就出多少部续集了,反而毁了现在的成果。

“只是可惜了。”赵胜惋惜道。

“怎么?”

“这部戏在中华重工内部很受欢迎,但是在普通百姓中,虽然也喜欢看,但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朱高炽笑了笑,不以为意。

“这部戏能引起工人们的共鸣,因为贴合工人们的环境,可中华重工毕竟力有所殆。”

理论是理论,可想要达到理论中的规模,需要长远的时间,让社会生产力提高到很高的水平。

别看中华重工发展的速度,犹如八匹马的马拉火车一样势不可挡,可大明的体量太大了。

就算是后世的大帆船贸易,几亿两白银流入中国,可对比大明国内的贸易体量,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把江淮地区的经济环境水平,单独拉出来放在世界来看,那是世界之冠。

可平摊到大明就完不够看了,带动不起来。

“许多人仍然活在贫困线上,他们为生活忙碌,哪里顾得上精神追求。”

朱高炽安慰道:“只有满足了生活需求,才会开始需要精神上的共鸣。”

赵胜很喜欢和小王爷对话,因为通过和小王爷的对话,他能汲取道许多的知识。

这些新的知识,令他对许多问题茅塞顿开。

不久,赵胜写了一篇新的文章,关于介绍《工人精神》的大火前因后果。

“人们都说《工人精神》拍的好,所以这部戏大火是应该的,但是于我而言,这部戏的大火,离不开中华重工。”

“因为中华重工创造了大批的工人,本身有数万工人,间接带动的矿工,蜂窝煤等下游工人,合起来的数量至今没有统计。”

“正因为这些群体的存在,才打造了《工人精神》火热的基础,有了一批能看懂的人们。”

“所以我还是要老话重谈,壮哉!我大中华重工!愿中华重工蒸蒸日上,带动更多的人富裕安宁起来!”

如果说总部在大兴县的中华重工是工人最密集的地区,那么密云分区则是工人第二密集的地区。

其实去除工程部和铁道工程部的工人,那么密云分区的工人数量,可以说早就超过了总部厂区。

和总部厂区不同,密云分区吸收了大量的民户,不但有汉人,还有不少的蒙古人。

原本民间对铁器的需求是大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许多行业都急需铁器,例如工程部。

而铁道的大发展,更是让铁器的需求达到了巅峰。

仿佛没有上限似的,每回扩招了工人,加大了密云矿区的产量,结果仍然是供不应求。

密云铁矿作为国产量最高,露天矿最多,开采技术最容易的矿区之一,为北平和大宁的工业化,以及山西陕西的发展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北平贸易中心。

南方的商人们,不光是带来不可计数的粮食,还带来了大量的瓷器,丝绸锦缎,书籍玩物等商品。

从北平运回去廉价的农具,草纸等,以及热销的玻璃,镜子,座钟等商品。

而中华重工又通过丰富的商品,从大宁,开平,乃至大漠内,利用军户经济合作社,获得了不可计数的牲畜。

光密云矿区使用的骡车就有上千辆之多。

在数百米,乃至近千米的矿坑中,密密麻麻弯弯绕绕的小道上,需要这些轻便的骡车驴车。

巨大的矿坑中,每隔一长段有一块平地,是指挥中心,也为马车提供休整。

工人们吃饭住宿都会在这里。

以及堆积如山的矿石,也会从此处拉出去,留下账册最后统计,部由中华重工统一调度。

结算方式自然采用的是粮票。

密云矿区是最大的粮票沉淀地区之一,海量的粮票,本来是件很苦恼的事情,因为花不出去。

直到最近粮票事情发生,几个月之间,粮票变得受欢迎起来。

有南方的商人找到密云铁矿的负责人,新上任的高珍。

高珍知道这些“中介”的存在,双方一拍即合,南方商人以粮食和布匹,部分白银三种方式,用市场价兑换密云铁矿的粮票。

这个过程中,南方商人获得了三个好处。

一个是商品有了销路,二个是获得了利益,三个是通过粮票,在北平贸易中心采买大宗打折的商品,运回南方又一次获得了利益。

密云铁矿成为了“狗大户”。

每季的采购计划,像撒钱一样的往外撒,大到各种工程,例如团建房工程,水塔工程等,小到成吨的购买草纸等。

密云铁矿的工人们,待遇也是最好的地方之一,甚至在厂区的厕所,有提供免费使用的草纸。

……

“壮哉!我大中华重工!”

应天府皇宫。

朱元璋的案台上,摆开一份从北平送来的密疏,还是以前的笔迹,出自同一个人。

可朱元璋已经看不清字了,哪怕凑到眼前也很模糊。

在他的眼睛里,仿佛盖上了一层“纱”,看所有的东西,都隔了一层,只能看到影子。

他最小的女儿,长大了两岁,帮父皇念奏疏已经很熟练,再拗口的字,她也认得出来。

“真这么厉害么,不是下面的人拍马屁?”朱元璋斜躺在椅子上,他已经没有力气保持以往的坐姿。

“父皇,好像不是。”小女儿如此说道。

朱元璋仿佛睡着了,明明刚才还睁着眼睛,小女儿懂事的没有发声,紧张的看着父亲,生怕父亲打瞌睡,万一没有留神磕了碰了。

大殿内很安静。

这位皇帝很苍老了,可他的威望仍然半丝不减。

不光是因为他对国家的功劳,还有他在外面的儿子们,让他的权势,没有因为他的衰老而减轻。

他发出的声音,仍然可以离开京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没有人能推诿。

“难道咱真错了么。”

突然。

朱元璋又睁开了眼睛,浑浊的眼角,看上去像迷茫的样子。

“父皇怎么会错呢。”小女儿安抚道。

“咱又不是神仙,自然会出错。”

朱元璋思考着经济之道。

可很多东西,他至今没有想通,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年龄大了,跟不上年轻人的思维。

这是很难得的事情。

一位从乞丐到大一统皇帝,只用了十六年时间的豪杰,他的坚韧和成功,让他习惯了向别人传播他的理念。

任何事情他觉得只要他来做,必定是做的最好的。

所以在修建皇宫时,哪怕是厕所的修建,他都要忍不住指点一二,如今能怀疑自身的理念,的确是令人震惊。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封杀十年,假千金上岸整顿娱乐圈

江色月夜

权途新贵

东风化语

盛唐剑圣

无言不信

快穿:女配退散,白月光她复活了

晨时风夜时雨

我在副本捡垃圾

东荼

柯南里的不柯学侦探

霞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