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战斗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五十四章 吓出一身冷汗的高阳郡王,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键盘战斗家,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洪武三十三年。
八月七日,朱能抵达广西桂林,与高阳郡王朱高煦,张辅等人汇合,点齐广西军兵。
八月二十一日。
广西云集兵力六万大军,民夫不计。
八月二十五日。
朱棣抵达广西桂林。
二十七日。
朱能、高阳郡王朱高煦等抵达太平府。
同日。
沐晟按照约定的计划,带领云南兵进入安南境内,吸引安南兵力,为主力南下创造条件。
九月十二日。
云南先锋土兵与安南交战,败。
九月十五日,沐晟带领大军,由云南蒙自县出发,经野蒲蛮入安南境,直扑猛烈关、华隘等处。
这时。
安南军才醒悟,他们上当了,被沐晟使用的诱饵调动了军力,兵力薄弱的几座关隘,已经被沐晟强攻拿下。
安南军没有反扑,反而选择了退守。
九月十一日。
朱能和朱高煦率领大军入安南境内,先锋大将朱荣等人首先攻破了鸡翎关。
此时。
安南方面已经明白了大明的作战意图,两路并进,借助兵力优势,疲安南军。
“不能被明军牵着鼻子走。”
大帐内。
安南左圣翊军将胡射沉声说道。
“明军号称百万,我们号称七百万,实际上的兵力,明军要超过我们。”
黎元澄听到后,脸上有些挂不住。
安南号称七百万兵,是他父亲的主意,他父亲一向不在意脸皮,什么话都敢说出去。
安南总共才多少人口,七百万兵,安南有这么多人么。
哪怕学明军号称百万兵,听起来也更靠谱不是。
不过打自家脸的话,黎元澄当然不会说。
“放弃水尾一带,让当地的守军,力守住文盘城。”黎元澄指了指舆图。
云南方面的明军,只有拿下文盘后,才能继续南下,往安南的都城方向行军。
黎元澄狠狠的说道:“不管明军怎么打,我们集中兵力,有优势打劣势,最快的速度消灭明军的主力,然后回头收拾其余的。”
“大王子说的对,就应该这么打。”
陈挺立即出声支持。
“我们现在势弱,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应与当初三次打败蒙古大军一样的作战方式。”
众人纷纷认可。
这就是安南的底气,他们有自信的由来。
“就怕地方上的乡绅,这回来的可不是蒙古人,而是汉人自己的军队。”
胡射一脸的担忧。
以前对抗蒙古,那是上下一心,如今对付的是大明,国内并不统一,有许多心向大明的人。
“所以要先打败大明的主力,俘获大明太子。”
黎元澄眯起了眼睛。
他知道大明太子亲征安南,这位并不是普通的太子,从藩王变为太子,军功赫赫。
如果能俘虏此人,对于大明的威望打击将是巨大的,再心向大明的乡绅,也得思量下后果。
更能提升安南的国威,让士兵们士气如虹,说不得能反攻广西云南,获得更多的人口。
大明是汉人,安南也是汉人,凭什么自己去不得。
黎元澄内心的野望高涨。
虽然父王把王位传给了弟弟,可黎元澄并不放在眼里,自己掌握了兵权,只要父王去世的那天,就是王位回到自己手里的时候。
而自己如果能拿下故土,国内还有谁会反对自己呢?
此时。
张辅和朱高煦带领的五万大军,势如破竹,连连告捷,甚至拿下了谅山府城。
大明军队士气如虹。
反倒是新军颇有些不顺,新军多半是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气候,更不用提安南的湿热。
专门计划的九月出征,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可安南的气候,哪怕是九月份也没有秋高气爽。
老林子里瘴气密布,湿热难耐,行军极为痛苦。
主要是行军方面。
新军习惯了铁道的作战方式,靠着优秀的军纪,仍然保持着战斗力,可的确发生了不少的病患。
幸亏大军请了许多的大夫,以及大量的草药。
这就是中国古代医疗水平比其余地方发达的底气。
医疗的发达,不只有大夫和几部医学书籍,大明有丰富的草药体系,各种各样的药方,有专门从事医药的行业。
文明绝对不是一个方面支撑起来的。
例如中国古代的数学水平。
从算数到开方,到几何等等,每个方面都非常的优秀,而哪怕后世西方高举的古希腊文明,连十进制都没有,数学的成就能高到哪里去。
同样。
中国古代的医学,是有方方方面面支撑的,后面有成套的体系。
光一个医药行业的繁盛,就已经证明了古代中医的水平,吊打当时的世界。
虽然有大夫们的极力救治,保住了许多新军士兵的性命,可也不是一两日可以恢复。
见此情况,朱棣在后方重新整编了新军,保障了新军的战斗力,大量的病患留在了后方。
可众人谁也没有想到。
前军的主将朱能竟然也病了,病的非常厉害,已经到了下不来床的地步。
“告诫朱高煦,不得轻举妄动。”
朱棣一边解决后方的问题,一边要看顾前方,身边更有金州大夫陪同。
大军任何士兵不能喝生水,以军纪论处,必须坚持喝烧开的水,等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的战事如此顺利,必定有问题。”朱棣感觉到了不对。
安南的战事,不应该如此的容易。
张辅盯着舆图。
“他们想要诱惑我们,当前军深入后,恐怕会遭到埋伏。”
安南的地形,适合埋伏的多的去了。
反倒是大军行动不变。
朱棣点了点头,他也想到了。
“你去代替朱能吧。”
朱棣想了想,决定让张辅去带领前军。
张辅沉吟了片刻,竟然没有拒绝,而是选择了直接领命,一点客套也没有。
他不是不知道要做做样子,可现在的情况是,只能他去。
此次在安南作战,不光是军事,更有政治意味。
北平系太强势了,引起了很多地区军队的不满,这对大明的未来是不利的。
更不可能用北平系的将领带领国的军队,如此才是与各地的军队离心离德。
正如小王爷所言,人是社会性动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一个又一个的圈子,吸纳一个个的圈子,而不是排挤一个个的圈子。
这次的安南之战,新军要发挥以往的作风,南方军也要当做主力,通过一场战争来磨合双方。
提拔出大量优秀的南方军将领,为日后的整改打下基础。
如此复杂的形势,张辅觉得整个北平系将领中,有资历和能力促成此事的,除了朱能之外,就只有自己。
因为大军的指挥权,绝对不会交给北平系以外的将领,这也是矛盾的所在之一。
见到张辅的姿态,朱棣很欣慰。
整个北平系的将领中,老派的将领要么是年龄大了,要么是大局观不足。
比如陈亨、房宽等人。
他们虽然忠心,可是大局观不够,不足以担负重任,唯独朱能和张辅,这两人让朱棣非常的满意,挑不出毛病。
朱能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这个优点是很难得的。
而张辅所具备的局观,以及本身的才能,合起来同样是难得的优点。
这两个人又年轻,彻底培养出来后,将会是老大在军队中的左膀右臂。
哪怕自己不在了的那天,任何势力也无法威胁老大。
老大在治理国家方面没有问题,唯独军事上,朱棣发现了老大的短板。
朱棣要为老大留下一套,忠心耿耿,且能打胜仗的军事体系。
此时。
朱高煦派人询问了朱能的病情,一边考虑派军攻打镇夷县,打通南下谅江府的要道。
虽然父王紧急派来人,告诫自己不得轻率大军,朱高煦收到军令后,放弃了表现自己一番的想法。
不过收复要道,为日后南下做准备还是有必要的。
安南的天气,实在不适合行军。
更不适合野外驻扎。
毒虫蚊蚁,样样能要人命,更有气候多变,前几日湿热难耐,如今又早晚寒冷,白日炎热。
自己都受不了,何况下面的士兵们,不能早日结束战争,恐怕疾病率会越来越高。
提前打下通道,减少士兵们驻扎野外,至少能降低五成的患病率。
正当朱高煦和将领们商议的时候,外面的令兵赶来通报,本地的乡绅们联名来拜见高阳郡王。
朱高煦不敢怠慢,让人去请。
不久。
一大帮华族乡绅进来,纷纷向朱高煦行礼,朱高煦一脸的笑容。
“我大哥说大明与安南同宗,皆为一族,自当一体,本郡王入安南以来,才发现大哥所言不虚。”
朱高煦热情的笑道:“例如前方的镇夷县,也只有我华族才会取的地名了。”
“高阳郡王所言甚是。”
“不光有镇夷之名,还有归化州,宣化府,长安等名,因我等祖籍本是国内。”
高阳郡王听闻后,大感欣慰。
“我父王与大哥再三强调,大明军队在安南各地,军纪约束,不妄杀,不劫掠,对地方秋毫无犯,如果各位又被冒犯之处,尽可找本郡王告状。”
听到后朱高煦的话,众人纷纷笑着点头。
“郡王小心,黎氏父子有奸计在前,埋伏了大军,就等着郡王钻进去呢。”
一名乡绅透露道。
朱高煦不以为意的问道:“谁是主将?”
“黎贼的长子早已从西北悄悄返回,集结了至少十万大军。”
朱高煦怔了怔。
整个西北都不要了?
忍不住看向帐内的舆图,朱高煦不禁冒起了冷汗。
民心。
朱高煦当下懂了民心有多么重要,难怪大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不是自己被父亲和大哥耳提面命,拉拢住了心向大明的华族乡绅,恐怕自己后面还真不好说。
正是历史上的记载。
大军军纪严明,受当地百姓拥护,张辅得知前方有伏,将计就计,大破伏兵,一路收复到江北。
就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环境,没有乡绅的组织,百姓们哪里知道谁好谁坏。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