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游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一章 两军对阵(2)——缠斗虎牢关,巍巍大唐:开国,燕山游侠,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直到此时,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决定隋末唐初历史走向的洛阳之战,已经进入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阶段。因为,在这一年的年初,洛阳战局骤然发生巨变,而且是影响天下大势走向的巨变。
首先,在唐军将近半年的凌厉攻势下,王世充损兵折将,丧师失地,坐困洛阳孤城。无奈之下,王世充只得寻求外援,向河北窦建德的夏政权求助。与此同时,窦建德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个人想要称霸天下的雄心,决定与王世充联合,夹击唐军,亲率十余万大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朝洛阳杀来。
依照常理,此时的战场态势,对唐军极为不利,两线作战,捉襟见肘。可是,唐军的统帅秦王李世民,却是一个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的怪才。经过一番思量,李世民最终决定,剑走偏锋,兵行险招,留下大部唐军主力,继续围攻洛阳城;至于李世民本人,则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奔赴虎牢关,伏击窦建德大军。
本来,洛阳之战,只是李唐与郑国之间的战争,仅限于唐、郑两大势力。不过现在,情况有变。窦建德突然介入,十余万夏军,陈兵于洛阳周边,使得敌我态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原本是唐、郑两国的战争,竟然演变成了唐、郑、夏三国之间的角力。就这样,震烁古今的虎牢关之战,至此掀开了战幕!
不仅如此,唐、郑、夏三国数十万军队,齐聚于洛阳。而且,还是李唐以一国军力,对抗郑、夏两国联军,这其中所要承担的风险,仍是相当巨大。这场空前绝后的千古大战,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可见,虎牢关之战,对于李唐王朝而言,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此战的最终胜负,直接关系到洛阳之战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原之主花落谁家。虎牢关一战,倘若胜利,唐朝不仅可以一举击溃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还能成功迫降王世充,兵不血刃,直下洛阳。如此一来,郑、夏两国,河南、河北之地,尽为李唐囊中之物。
反之,如果虎牢关之战的结局,唐军不幸战败,后果将极其严重。对唐朝的打击,不单单是折损主力,丧师兵败。更致命的损失是,此战若败,唐军将退出洛阳,元气大伤,再想卷土重来,反攻洛阳,必定难如登天。并且,唐朝一统天下的愿望,也将遥遥无期,难以实现。
故而,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摆在李世民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有进无退,唯有胜利。不然的话,李世民和十万唐军将士,将绝无生机。所以,虎牢关一战,唐军只能赢,不能输。那么,作为唐军主帅,李世民率军奔袭虎牢关,又会如何巧妙用兵,与窦建德周旋,直至取得战争的终极胜利?
首先,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李世民初到虎牢关的情形。
之前,李世民定下分兵之计,命齐王李元吉、老将屈突通率领主力,继续围困洛阳;自己则亲率一支精锐部队,快速抢占虎牢关,迎击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的用兵原则,总结起来,四个字可以概括:兵贵神速。必须要以最快的行军速度,进驻虎牢关,挡住窦建德的十余万夏军。
前文提及,窦建德率军抵至洛阳附近,并没有马上直取虎牢关,这样才给了唐军可乘之机。但是,这并不代表,窦建德不重视虎牢关。一旦窦建德反应过来,出兵攻取虎牢关,李世民的一切谋划,就都会付诸东流。因此,李世民必须要抢在窦建德前面,进占虎牢关。现在,唐军和窦建德拼的就是速度。
所谓速战速决,说干就干。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急速行军,奔赴虎牢关战场。当时,对于李世民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李世民带着他的三千五百玄甲军,马不停蹄,昼夜不息,紧赶慢赶,终于赶到了虎牢关。
李世民为了尽快抵达虎牢关,选择在武德四年(621年)三月二十四日正午时分出兵。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第二天,也就是三月二十五日,李世民率领玄甲军,进入虎牢关,成功抢占伏击地点。
三月二十四日,从洛阳出发;二十五日,到达虎牢关。在抢占虎牢关后,李世民命令麾下三千五百玄甲军,迅速做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果然,仅仅过了一天,二十六日,玄甲军与窦建德的第一次交锋,拉开了帷幕!
从部队开拔,到进驻虎牢关,再到与夏军正面交锋,李世民前前后后,总共才用了三天时间。由此可见,李世民行动之迅速,超出了窦建德的预料。虎牢关之战的初期,李世民率先抢得先机,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虽然李世民成功抢占虎牢关,领先窦建德一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李世民从此便能高枕无忧。接下来,李世民所要面临的局面,则更为严峻。什么局面呢?还是前文反复提到的问题,李世民兵力太少。
李世民率军长途奔袭,抢占虎牢关,截击窦建德大军,仅仅点集了三千五百玄甲军。至于唐军的大部主力,此时部留在洛阳城下,由李元吉、屈突通指挥,围攻洛阳。这样看来,李世民目前所能调动的兵力,只有区区三千五百玄甲军。而他对面的窦建德,却手握十余万大军,兵强马壮,实力不容小觑。
两军兵力对比,悬殊之大,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凭借三千五百玄甲军,对抗窦建德的十几万夏国大军,并一举将其击灭,最终取得虎牢关之战的完胜?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先不论胜负如何,能不能守住虎牢关防线,挡住窦建德的兵锋,都是一个大问题。敌众我寡,兵力悬殊,怎样排兵布阵、迎战夏军,成为了李世民与玄甲军将士,最应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简单来说,与夏军一战,这个仗到底该怎么打,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战法?
李世民深知,他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尽管玄甲军英勇善战,举世无双,但毕竟人数太少,只有三千五百精锐,还不到一万人。如果仅凭这三千五百人,去和窦建德的十几万兵马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必然会寡不敌众,军覆没。所以,照眼下形势来看,硬拼绝非上策,只能另辟蹊径,制造战机。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既能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又能保存己方实力,将损伤降到最低。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况且,戎马倥偬这么多年,已经让李世民的指挥艺术、用兵智慧,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炉火纯青。如何用兵布阵、打击敌人,李世民的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主张。
思前想后,李世民想到了一条方略,用来对付窦建德的十余万夏军:缠斗。所谓缠斗,简而言之,就是通常所说的消耗战、游击战。李世民也清楚,自己兵少,窦建德兵多,正面硬抗,肯定占不到便宜。
不过,打消耗战,却是李世民的拿手好戏。他曾经运用这套战术,先后灭了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等强敌。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成功的先例,李世民信心十足,他相信,只要调度得当,以少量的玄甲军兵力,也能死死扼守住虎牢关天险,牵制住窦建德主力,使其大军无法前进,越过虎牢关,与王世充合兵。
也就是说,李世民与麾下的三千五百玄甲军,要像一根结实的绳索,牢牢缠住窦建德,令他不得抽身。李世民捏准了窦建德的软肋,夏国兵马千里行军,人困马乏。等到夏军粮草耗尽,士气低落之时,便是唐军大举反攻的良机,定能一战而定。这就是李世民缠斗夏军的具体策略。
面对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与玄甲军对峙于虎牢关的咄咄逼人之势,李世民临危不乱,制定了缠斗夏军的战法。客观地讲,这的确是一条能够克敌制胜的妙计。接下来,李世民便要正式实施。他是一个典型的行动派,从不喜欢拖泥带水,既然决定要打,就要迅速行动,来个出其不意。
很快,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进入虎牢关的第二天,唐、夏两军之间的第一场战斗,正式打响。此次,是唐军率先向窦建德发起的挑战。有人可能会说,李世民是不是疯了!他现在手上的兵力,满打满算,才三千五百人,还不足四千人。在这种情况下,能顶住十几万夏军的进攻,已属不易,怎么还敢主动挑战,这不是找死吗?
恰恰相反,这正是李世民用兵的高明之处。其实,在此之前,李世民就已经分析出来。自从窦建德击破孟海公,驰援洛阳以来,夏军一直是凯歌高奏,从未遭遇挫败。如此一来,必然导致夏军将士骄狂。
所以,李世民决定主动出击,一来,可以更好地打开局面;二来,则能重挫窦建德的锐气。故而,李世民此战的意图,不求斩获、杀伤敌军多少,只求对夏军予以迎头痛击,给窦建德来个下马威。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到达虎牢关的第二天,李世民留下大部玄甲军精锐,固守虎牢关防线,自己则挑选了五百名玄甲军骁骑,由李世民亲自率领。李世民领着这五百骁骑,疾驰行军,出至虎牢关以东二十余里处,一步步接近窦建德的夏军大营,亲临一线,侦察敌情。
当然,这次行动,李世民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侦察敌情,更是要主动进攻,力挫夏军锐气。为此,李世民除了挑选出五百骁骑以外,同时,唐军军中四名身经百战的大将,亦随军出击,他们分别是李世勣、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这四员大将,都是唐军之中赫赫有名的百战名将。
由此可见,为了此次挑战夏军,李世民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就这样,李世民亲率五百玄甲军骁骑,以及四员大将,一步步摸近窦建德大营,随时准备发起袭击。那么,李世民会如何打好唐军在虎牢关的第一仗呢?
关于这一点,李世民早就心中有数。他并不打算,带领自己的五百骁骑,直接去偷袭夏军大营。如果真的那样,一定会遭到窦建德的反扑,势必寡不敌众,陷入重围。李世民何等人物,他才不会做此等赔本的买卖。强攻断不可行,李世民想到了另一个方法,引蛇出洞,将夏军诱出营寨,于半道伏击。
于是,李世民选好了一处伏击地点,沿途留下部骁骑精锐,“缘道分留从骑”,命李世勣、程咬金、秦琼三员大将,分别统领这支劲旅,埋伏于道路两旁。只待夏军进入埋伏圈,便大举进击,围歼夏军。
伏兵虽然安排妥当,但问题是,怎样才能将夏军引进包围圈?或者说,谁去完成诱敌的任务呢?这一回,李世民亲自上阵,只身犯险,以身作饵,诱使夏军出营。然后,再来一个请君入瓮,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众所周知,李世民打起仗来不要命,身为三军统帅、大唐秦王的他,经常一马当先,身先士卒。这种颇有些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数次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慈涧遭遇战,洛阳城下的激战,北邙之战,青城宫之战,便能说明一切。
说起来,李世民的胆子可够大的。这么艰巨的诱敌任务,他竟然只和尉迟敬德两个人,带领四名骑兵,前往夏军大营前挑战。尉迟敬德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他是唐军中数一数二的猛将,武艺高强,勇冠三军。
当初,唐军攻打洛阳期间,北邙之战,王世充麾下第一骁将单雄信,曾经直逼李世民,差一点要了李世民的性命。关键时刻,还是尉迟敬德挺身而出,策马持槊,一槊将单雄信刺于马下,于乱军之中,救了李世民一命。所以,李世民对于尉迟敬德的能力,是相当肯定的。临出发前,李世民豪情万丈,对尉迟敬德说了这样一番话:
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资治通鉴》)
这句话是说,李世民告诉尉迟敬德,咱俩一道出去,寡人手持弓箭,将军手执长枪,在后紧紧跟随,驰骋千军万马之中,纵使敌军有百万之众,能奈我何!言外之意就是,此次诱敌,定能马到成功。
可是,即使李世民再怎么豪气干云,尉迟敬德再怎么勇猛,仅带四名骑兵,就敢于去袭扰夏营。说出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弄不好,非但无法诱敌成功,甚至还会丢了性命。谁也不会想到,李世民竟然成功了。
四名玄甲军骑兵,在李世民、尉迟敬德的带领下,渐渐逼近夏军大营。行军路上,李世民一边走,一边对尉迟敬德说:“贼见我而还,上策也。”意思是说,就凭这六个人,要给窦建德一个厉害瞧瞧。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距离窦建德大营只有三里的地方,李世民、尉迟敬德一行,与夏军的一队游动哨,狭路相逢。本来,这队夏军游哨,看到对面的唐军,人数极少。况且,他们并没有见过李世民的真面目。所以,夏军误以为李世民、尉迟敬德一行人,只是一支普通的唐军斥候,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万万没想到,李世民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倒是一点没有自持身份,竟然主动亮明自己的身份,朝着对面的夏军游哨,干脆利落,一声响亮的断喝:“我秦王也。”直截了当地告诉夏军,我就是李家二郎,大唐的秦王,此次东征洛阳的唐军统帅,有本事尽管放马过来。
说罢,没等夏军反应过来,李世民弯弓搭箭,“嗖”的一箭射出。要说,李世民百步穿杨的箭术,那可不是吹的。只见,对面的一员夏军大将,瞬间应弦落马,倒地毙命,被李世民一箭射杀。
需要清楚的是,李世民与夏军游哨交锋的地点,距离窦建德的中军大营,仅有三里路程。李世民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又公然射杀了一员夏军大将。显然,这一切,窦建德是看到了。起初,窦建德与众多夏军士兵一样,并不认得李世民。可是如今,李世民公开亮明身份,主动挑战,反倒让窦建德如梦初醒,发觉此人竟然是李世民。
得知李世民的身份后,窦建德颇为愤怒。李世民身为威震天下的大唐军神,居然只与一员战将,带着四名骑兵,明目张胆地来大营前挑战。在窦建德看来,年轻的李家二郎,简直不把自己和大夏军队放在眼里。
既然李世民主动送上门来,窦建德当然不能放过,若能生擒或杀死李世民,一定可以彻底瓦解唐军,解了洛阳之围。于是,窦建德准备撒下大网,擒杀李世民。殊不知,这位夏王,已经被李世民给设计了。
紧接着,窦建德军中一阵骚动。随后,五、六千人左右的夏军骑兵,迅速冲出大营,直奔李世民等人而来。李世民、尉迟敬德一行,总共就六个人。面对五、六千人的夏军,无疑是肉包子打狗,都不够人家塞牙缝的。因此,跟随李世民出来的四名骑兵,见到如此情形,“从者咸失色”。
唯独李世民一人,心中乐开了花。此番出来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两个字:诱敌,将窦建德主力诱出大营,引入唐军的包围圈中,围而歼之。现在,窦建德终于被激怒了,派出数千精兵追击,正中李世民下怀,自己苦心孤诣的诱敌之计,总算奏效了。接下来,就是要将夏军精锐,引入提前设好的埋伏之中。
窦建德派出五、六千夏军骑兵,出营追杀李世民。此时此刻,利刃高悬,李世民生死一线。然而,李世民毫无惧色,这样的场面,他见的多了。他对身边的四名亲兵说道:“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李世民告诉四名亲随,你们先撤,我和尉迟将军两个人,负责断后。
于是,李世民、尉迟敬德二人,拨转马头,按辔徐徐前行,一点都没有如临大敌的感觉,反而显得格外轻松,惬意。等到身后敌骑即将逼近之时,李世民突然拨马返身,张弓搭箭,对准正面之敌,猛然一箭射出。但见,夏军队伍当中,一人应弦坠马,顷刻身毙,成了李世民的箭下亡魂。
一时间,在后追击的数千夏军骑兵,被李世民的精湛射术给震住了,愣在原地,不敢靠近李世民。不过很快,夏军缓过神来,再次犹如潮水一般,朝李世民、尉迟敬德围拢过来,意欲击杀二人。
身处夏军团团包围之中,李世民依旧十分豪气冲天,一点不带怕的。面临一拨又一拨的敌骑,李世民娴熟地拿起弓箭,引弓射之,上来一个射死一个,再上来一个又射死一个,几乎是箭无虚发。前前后后,李世民接连射杀了数名夏军骑兵,这里面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士兵,多少人是将领。
看到李世民如此英勇善射,尉迟敬德自然也不甘寂寞,他觉得,自己不能给秦王丢脸。而后,尉迟敬德挥舞长槊,策马冲进敌阵,左冲右突,一连格杀十余人。这一下子,后面的夏军追兵,开始害怕了,不再像刚才那样咄咄逼人:
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资治通鉴》)
可是,这五、六千人的夏军追兵,越想越生气。我们数千之众,这么多的兵马,对方只有区区两个人,竟然奈何不得,传出去,还不得沦为当世笑柄。因此,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杀掉李世民。想到这里,数千夏军追兵,加快步伐,继续在后猛追李世民、尉迟敬德,誓要取了二人的性命。
而此时,李世民也渐渐发现,夏军已经完上钩。因此,李世民不想和夏军继续过多纠缠,必须尽快将其引入埋伏。故而,李世民、尉迟敬德且战且退,一边抵挡,一边后撤。不知不觉中,数千夏军骑兵,在李世民的引诱下,进入了唐军的伏击区域,一脚迈进了鬼门关中。
要知道,这个时候,李世勣、秦琼、程咬金三员大将,率领五百玄甲军骁骑,早已布好了口袋阵,在此恭候多时。只待夏军一到,便发起攻击,将他们一举歼灭。果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不费工夫,夏军真的来了。
接下来,夏军的厄运降临了。一眨眼的工夫,李世勣、秦琼、程咬金等人,一声令下,各率所部,奋力杀出。五百玄甲军精锐骁骑,犹如下山猛虎,入海蛟龙一样,对五、六千夏军精骑,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在战力强劲,所向无敌的大唐玄甲军面前,夏国军队显然不是对手。当初,洛阳城下,在北邙山,在青城宫,李世民率领玄甲军,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杀得王世充数万精兵溃不成军。区区五、六千夏军,何足道哉,哪里是玄甲军的对手!
虽然,兵力对比,夏军占据优势。奈何,玄甲军太过强悍,又是预先设伏、突然袭击,夏军毫无防备。结果,数千夏军精骑,竟然不敌五百玄甲军。一仗下来,夏军兵败,玄甲军大获胜,斩首三百馀级,俘虏夏军骁将殷秋、石瓚二人。之后,李世民率军胜利而归,重返虎牢关驻地。
应该说,这一战,是李世民奔赴虎牢关以来,唐、夏两军的首次交锋。刚一开打,唐军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就来了个“开门红”,首战告捷。李世民孤身冒险,巧妙诱敌,大破夏军数千骑兵精锐,斩敌三百余人,并擒获两员夏军大将。唐军第一战的胜利,等于为虎牢关之战打开了一个不错的局面。
自窦建德击破孟海公部,从河北起兵,驰援洛阳,一路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遭遇到失败。可是此次,却让窦建德与夏国大军,翻了一个不小跟头。本来,窦建德意图出动大军,擒杀李世民,进行一场“斩首行动”。不料,反被李世民将了一军,打得仓皇败北,还折损了三百余人,得不偿失。
尽管虎牢关的第一场战斗,唐军斩获不多,仅仅杀敌三百余人,生擒敌将两名。可是,李世民此战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此次伏击夏军,李世民不求消灭敌人多少,只是为了给夏军一个迎头痛击,挫一挫窦建德的骄横之气,从而瓦解夏军的军心,士气,实现自己与敌缠斗的构想。
确实,夏军首战失利,对于窦建德的打击,着实不小。自己称雄河北多年,还没有见过像李世民这么强劲的对手。看来,这个李家二郎,绝非泛泛之辈,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唐军有如此杰出的统帅,使得窦建德对于能否战胜唐军,开始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窦建德都这样了,底下士兵更不例外。
或许,李世民看出了窦建德内心动摇,夏军士气受挫,便决定趁热打铁,来个“火上浇油”,往窦建德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战后,李世民率军返回虎牢关。不久,他就向窦建德送去一封亲笔信,劝他认清形势,不要再执迷不悟。说白了,李世民的这封书信,就是对窦建德发出的“最后通牒”:
赵魏之地,久为我有,为足下所侵夺。但以淮安见礼,公主得归,故相与坦怀释怨。世充顷与足下修好,已尝反覆,今亡在朝夕,更饰辞相诱,足下乃以三军之众,仰哺他人,千金之资,坐供外费,良非上策。今前茅相遇,彼遽崩摧,效劳未通,能无怀愧!故抑止锋锐,冀闻择善;若不获命,恐虽悔难追。(《资治通鉴》)
收到李世民的来信,窦建德的反应怎样呢?四个字:不置可否。窦建德并未回复李世民,由此可见,他怕了。不然的话,窦建德为什么不敢回复李世民。只能说明一点,他没有十足的底气。
自打与唐军对峙于虎牢关,窦建德遭到的打击,接二连三。先是被李世民设下埋伏,折了三百余人的兵马。紧接着,又收到了李世民这封充满火药味的书信。隔三差五来一个晴空霹雳,窦建德头上就算有个避雷针,也躲闪不及。虎牢关决战才刚开始,唐军就在士气上,压倒了窦建德夏军。
就在李世民率领玄甲军,在虎牢关首战告捷,与窦建德灵活缠斗之时,唐军主力对于洛阳城的围击,也在有序展开。
攻取洛阳,破郑灭夏的要领,在于兵分两路,双管齐下。这是李世民制定作战计划的初衷,李元吉、屈突通指挥唐军主力,围困洛阳,牵制住王世充,不让他与窦建德合兵;另外一边,李世民亲率一支三千五百人的玄甲军精锐,长途奔袭,于虎牢关预先设伏,直击窦建德大军,灭掉王世充最后的希望,迫使其开城投降。
所以,两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了哪一步,哪一步要是完成得不好,都不利于唐军攻下洛阳,破郑灭夏。应该说,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在虎牢关对战窦建德,开了一个不错的好头,首战击败夏军精锐,杀敌三百余人,给了窦建德当头一棒,重重挫败了他的军心、锐气。
与此同时,负责围困洛阳的李元吉、屈突通,自然也没有闲着,开始对洛阳展开适度的军事进攻,配合李世民在虎牢关的行动。齐王李元吉虽然性格毛躁,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帅之才。幸好,李世民临去虎牢关之前,留下老将屈突通,命他辅助齐王,率领唐军主力,围困洛阳坚城。
屈突通历经隋、唐两代,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所以,有屈突通这样的名将辅佐,李元吉指挥唐军,围攻洛阳,不再像太原失守时那样荒唐。虽然比不上李世民克敌制胜,出其不意,但也算指挥得中规中矩,稳扎稳打,而且鲜有败绩。
李世民走后,唐、郑双方在洛阳城下的交战,互有胜负。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唐军占尽上风,郑国不过是穷途末路,垂死挣扎罢了。而李元吉、屈突通围击洛阳的行动,也为李世民的虎牢关决战,争取到了更大的胜算。
前文说过,洛阳城外数次大战,王世充损失惨重,没有哪一仗,不是被李世民打得找不着北,尤其是“青城宫之战”,江淮劲旅几乎死伤殆尽。万般无奈之下,坐困孤城的王世充,只好向窦建德求援,相约共同夹击唐军。之后,窦建德领兵十余万,驰援洛阳。这样,才让李世民决定兵分两路,围城打援。
虽然,窦建德来是来了,似乎让王世充看到了最后的一线希望。但是,王世充需要外援,却不能完依赖外援。更何况,此时的窦建德,正被李世民牢牢地缠在虎牢关,寸步难行,短时间内,无法和王世充会合。求人不如靠自己,王世充觉得,与其望穿秋水地等着窦建德大军到来,还不如主动出击,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
即使王世充元气大伤,手上精兵寥寥无几。但是,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仍有一战之力。况且,王世充单纯地认为,李世民已经脱离唐军主力,前往虎牢关。这个时候,负责指挥唐军的齐王李元吉,一介纨绔子弟,根本不足为惧。打定主意后,王世充集结兵力,大举出城,攻击围城的唐军。
千算万算,王世充忽略了一点,李元吉虽然平庸,可他身边却有名将屈突通辅佐,此人可不好对付。在屈突通的帮助下,面对主动出城的郑军兵马,李元吉在城外布下伏兵,发起突然袭击,大败郑军,斩首八百级,俘获甲士千余人,并生擒郑军大将乐仁昉,成功打退了王世充的进攻。
然而,胜败不时会发生意外的转变。比如,在围攻洛阳的过程中,唐军主力就曾经遭到一场小小的失利。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十五日,王世充再次派遣麾下骑将杨公卿、单雄信,引兵出战,进攻唐军。李元吉依旧派兵迎战,没有想到,此番唐军作战失利,一时受挫,行军总管卢君谔阵亡。
唐、郑两军在洛阳城下的较量,似乎打成了平手,互有胜负。第一回合,唐军胜;第二回合,郑军胜。可是,如果细细分析,便不难看出,郑军所谓的胜利,实在不值得炫耀。《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唐军仅仅是作战失利,阵亡了一员将领,并未记载伤亡人数。由此可见,唐军的损失应该不是很大,这场胜利,甚至连小胜都算不上。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李世民交代给李元吉、屈突通的任务是,命令他们围住洛阳,将王世充压制在城内,不让王世充所部突破唐军封锁,与窦建德会师。如此看来,纵然王世充一时小胜,却始终没能改变洛阳的现状,唐军依旧把洛阳围得水泄不通,王世充被困在洛阳城中,动弹不得。
王世充坐困洛阳孤城,无法突破唐军外围防线,局势日益紧张。而窦建德的十几万夏军,此时又被李世民阻挡在虎牢关,难以快速赶到洛阳城下。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王世充,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除了干着急,苦等窦建德的援军,别无他法。时间一长,王世充内心的绝望与恐惧,也随之加剧。
这一边,王世充度日如年;另一边,窦建德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在与李世民的第一次较量,败下阵后,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称雄河北的夏王,他的人生,便开始走起了背字。特别是率领十余万夏军,驰援洛阳之后,窦建德逐渐深陷战争泥潭,进不得,退不得,骑虎难下。
李世民亲率三千五百玄甲军精锐,开赴虎牢关一带,阻击窦建德的十余万夏军。双方在虎牢关连续交锋数次,基本都是唐军取胜,夏军不断失利。窦建德麾下十几万兵马,被李世民区区三千五百玄甲军,迟滞于虎牢关,进退失据。十多万夏国大军,整整逗留了一个多月,始终没能突破虎牢关。
很快,恶性循环接踵而来。夏军顿兵于虎牢关,留屯累月,毫无进展,接连节节失利。久而久之,一种厌战的情绪,逐渐在夏军军中弥漫开来。无论是夏军的高级将领,还是普通士卒,到了此时此刻,人心思归,都不想继续再和唐军打下去。将士们归心似箭,皆欲返回河北老家,军心浮动。
往往祸不单行,倒霉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就在窦建德军队内部士气低落,人心思归的时候,夏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窦建德不远千里,从河北出兵,救援洛阳,粮草补给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十几万人马,要张嘴吃饭。并且,窦建德此次从河北出来,所带的粮草数量,估计也不是很多。
可是,就是这么一点点可怜的粮草,到最后也保不住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李世民打起了夏军粮草的主意,盯上了窦建德的后勤补给线。李世民看得出来,窦建德粮草有限,迫切希望突破虎牢关,赶到洛阳城下,以期速战速决。既然如此,不妨就送给窦建德一份大礼,切断夏军的后勤补给,使得窦建德没有粮草供应。
不久之后,武德四年(621年)四月三十日,李世民派遣唐军大将王君廓,率领一千余名玄甲军轻骑,悄悄绕过夏军主力兵马,迂回至敌后,专打窦建德的后勤补给线,包抄夏军粮道。
王君廓到位后,指挥千余玄甲军轻骑,迅速穿插,袭击了窦建德的运粮部队,大破夏军,生擒窦建德手下的大将军张青特。由于玄甲军选择迂回包抄,发动突袭,窦建德来不及防御,他也没想到,李世民放着夏军主力不打,竟然去攻击自己的后方粮道。这一招釜底抽薪,真是要了窦建德半条命。
夏军的后勤补给,遭到李世民的重击,粮草逐渐不济,情况愈发雪上加霜。原本,窦建德的粮草就不多。结果,被李世民这么一袭击,窦建德可亏大发了,损失的粮草不计其数,后勤补给基本被唐军截断。一旦失去了粮草供应,这个仗就没法打了,再想取胜,更是变得十分渺茫。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李世民带领三千五百玄甲军精锐,奔赴虎牢关,截击窦建德主力,初见成效。窦建德的十几万夏军,在虎牢关的战场形势,显然已经非常被动。十余万夏国大军,被三千五百玄甲军牵着鼻子走。总而言之,李世民采取的战术,就是游击战、疲敌战术。照这样下去,夏军即使不被消灭,也会被活活累死。
交锋一月有余,唐军在李世民的指挥下,连战连胜,成功将十余万夏军牵制于虎牢关。别看唐军每战歼敌数量不是特别多,但要着眼于长期发展,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假设一下,如果唐军平均每次消灭敌军几百人,一个多月的时间,至少能够杀伤数千夏军。日积月累之下,夏军的兵力,将会逐渐缩减,其元气也会大大损伤。
唐、夏两军会战于虎牢关,旷日持久,僵持不下。窦建德方面,接连损兵折将,进展不顺,且后方粮道遭受重创,更是让他陷入困境。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夏军必败无疑。接下来,何去何从。进,李世民精锐阻截在前,虎牢关始终难以突破;退,洛阳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窦建德难以抉择,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手下的一位重要谋士——国子祭酒凌敬,却向窦建德主动献上一策。倘若窦建德采纳了这条计策,估计历史便会重新书写。也许后来统一天下的,就不是李唐王朝,而是窦建德的夏政权:
今唐以重兵围东都,守虎牢,我若悉兵济河,取怀州河阳,以重将戍之,然后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传檄旁郡,进壶口以骇蒲津,收河东地,此上策也。且有三利:乘虚境,师有万,一也;拓土得众,二也;郑围自解,三也。(《新唐书·窦建德传》)
凌敬建议窦建德,与其和李世民在虎牢关毫无胜算地耗下去,倒不如另起炉灶。他的意见是,既然李世民率军扼守虎牢关,很难突破,干脆就不打了,直接撤出虎牢关,避开李世民的兵锋。
不打虎牢关,又该如何解洛阳之围?凌敬给出了一个主意,撤出虎牢关,夏王率领主力,渡过黄河,攻取怀州、河阳,留下大将领兵驻守;然后,大军转向,一路前行,翻越太行山,直入上党,传檄周边各郡,进占壶口,控制住蒲津渡口,从而夺取整个河东之地。
夺取河东的方案,凌敬认为有三点好处。第一,趁着唐朝后方空虚,突然发难,至少可以保夏军主力部队;第二,袭取河东,能够为夏国拓展领地,补充兵力;第三,这样一来,洛阳之围,不解而解了。
不得不承认,凌敬的计策,不失为一条妙计,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之计。凌敬分析道,李世民用兵不循常规,神出鬼没,又扼守虎牢关天险要塞。正面对抗,夏军绝不是李世民的对手。与其和李世民硬拼,还不如另辟蹊径,从别的地方下手。于是,凌敬向窦建德建议,率军渡过黄河,攻下河东。
确实,凌敬看得很透彻。唐军主力东出潼关,倾举国之力,进攻洛阳,关中一带,必定兵力不足,后方空虚。假如此时夏军攻下河东,则可直接威胁关中、长安。即使最终李世民拿下洛阳,也要回师救援关中。一旦关中有失,李世民所有的努力,就都会付之东流,几个月的奋战,甚至要功亏一篑。
以正常人的逻辑,这么好的一条计策,窦建德应该会欣然接受。可惜,最终的结果,窦建德竟然没有采纳凌敬的建议,好好的一副牌,被打得稀巴烂。正是因为一念之差,窦建德白白失去了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起初,窦建德是同意凌敬的计策,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准备打算实施。也许是天佑李唐,关键时刻,给唐王朝帮忙的人出现了,谁呢?困守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的搅局,无疑帮了李唐一个大忙。
王世充困守洛阳,度日如年,城下的唐军主力,随时可能破城而入。而他盼星星,盼月亮,等待的窦建德援军,又被李世民拖在虎牢关,迟迟没有到达洛阳。因此,王世充心急如焚。于是,他派遣两个使臣王琬(王世充的侄子)、长孙安世,连夜出城,前往窦建德军中,敦促窦建德赶紧与李世民决战,解洛阳之围。
到了夏军军营后,王琬、长孙安世两个人,日夜哭泣,一把鼻涕一把泪,可怜兮兮地请求窦建德出兵,救援洛阳。另外,这俩人偷偷在私底下,以重金贿赂、收买夏军诸将,求爷爷告奶奶,让他们帮忙劝劝夏王。
这些夏军将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再加上,他们都不赞成凌敬的建议。本来,救援洛阳,这些人就一百个不乐意。先前,夏军击破孟海公部,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人人都想拿着丰厚的战利品,回河北去过好日子,谁都不想再累个半死,劳师动众地继续打仗,还是到千里之外的洛阳。
现在,放着眼前的唐军不打,偏偏要南辕北辙,绕那么一大圈,去进攻河东。所以,夏军将领观点一致,觉得凌敬这书生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他们的心理是这个样子的,赶紧和李世民决战,结束洛阳之战,大家好回河北吃香的,喝辣的。
因此,夏军军中的不少将领,将矛头直接对准凌敬。许多人在窦建德面前鼓动出战,并诋毁凌敬,说凌敬一介书生,懂什么是带兵打仗吗?大王,您千万不能听他的:“凌敬书生,岂知战?”
看到诸将激烈反对,情绪如此亢奋,窦建德原本活泛的心思,又重新收了回去。他虽然是堂堂夏王,但那些将军们,都是跟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袍泽兄弟,他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意见。没有办法,窦建德只好召来凌敬,无奈地对他说:
今众心甚锐,天赞我也,因之决战,必将大捷,不得从公言。(《资治通鉴》)
凌敬一看就急了,错过这个机会,悔之晚矣,而且,已经定好的事情,怎么能朝令夕改。为了让窦建德回心转意,凌敬也顾不上什么君臣礼节了,据理力争,言语上可能颇为激烈。窦建德见凌敬这么咄咄逼人,非常生气。若是换成别人,估计凌敬早就身首异处了。还好,窦建德比较厚道,只是命人把凌敬搀扶了出去,并未处置。
好不容易打发走了凌敬,又有一个人,前来规劝窦建德。这个人不是外人,是窦建德的亲近之人,她就是窦建德的妻子曹氏。曹氏虽是一介女流,却极有远见。她也认为,凌敬的计策,是出奇制胜之计,一旦错过,必会将霸业拱手相送。作为妻子,曹氏必然要规劝自己的丈夫:
祭酒计甚善,王盍用之?夫自滏口道乘唐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因招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难纾矣。今顿兵虎牢下,徒自苦,恐无功。(《新唐书·窦建德传》)
与凌敬一样,曹氏建议窦建德,趁着唐朝后方空虚之际,迅速进军,占领黄河以北大片土地。同时,还可以怂恿突厥出兵,入侵关中腹地。到时候,两线受敌之下,唐军主力必然回师,洛阳之围自动便能解除。
妻子和谋士都这样劝说,窦建德应该有所醒悟吧?没有,这个时候,窦建德心意已决,谁也不能改变。尤其看到夫人也来劝自己,窦建德一下子就很不高兴。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窦建德非常不以为然,口气中略带不屑,驳斥夫人曹氏,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是行军作战吗:
此非女子所知!吾来救郑,郑今倒悬,亡在朝夕,吾乃舍之而去,是畏敌而弃信也,不可。
其实,窦建德坚持己见,不肯听从谋士凌敬、妻子曹氏的建议,除了迫于军中诸将的压力,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他的粮草补给严重不足。经过与李世民一个多月的消耗战,以及被李世民派兵袭击粮道,夏军粮草日益紧张。如果大军开拔,远袭河东,一路之上,粮草补给怎么解决!十几万军队,吃什么,喝什么,不等攻取河东,恐怕行军途中,夏军便会饿死一半。
直到此刻,窦建德越来越不理智了。他与众多夏军将领一样,急于和李世民决战,突破虎牢关,尽快结束洛阳战事,借此休整,补充兵力、粮草。岂不知,窦建德急于决战的想法,正是李世民所希望看到的。
之前,李世民定下缠斗之策,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窦建德主力拖在虎牢关,逐渐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等到夏军人困马乏,士气低落,便是线反击的最佳时机。现在看来,这个时机,显然已经成熟了。与窦建德一样,李世民觉得,既然决战时机已到,就没有必要和窦建德继续纠缠下去,应该速战速决,一战灭掉窦建德主力。
事实上,无论是李世民,还是窦建德,他们心里清楚得很,虎牢关一战,唐、夏双方比拼的,无非就是耐心;谁只要最先失去耐心,最先沉不住气,谁就会输掉整个战争。结果,窦建德最先没有沉住气。
此时的窦建德,早已方寸大乱,完失去了理智与判断,只想马上和李世民进行决战,结束战争。因此,窦建德贸然决定,率领夏国大军,主动出击,向李世民发起进攻。摆明了,窦建德打算背水一战,要和李世民决一胜负。此战的最终结局,大不了鱼死网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这只不过是窦建德的一厢情愿,他想要鱼死网破,李世民却不想。恰恰相反,李世民正在张网以待,捕捉窦建德这条大鱼。可以说,李世民等的就是此刻。他清楚,窦建德迫切求战,肯定会率大军倾巢而出。一旦窦建德自己动起来,李世民便有百分之百的必胜把握,一举将其歼灭。
最后的决战,马上就要到来。在李世民看来,虎牢关之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到唐军能否最终拿下洛阳,以及未来天下大势的走向。攻取洛阳,破郑灭夏,从此之后,李唐王朝入主中原,成为北方、中原的主宰者。大唐一统天下,也必将势不可挡,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拦大唐铁骑纵横天下的步伐。
所以,对于虎牢关决战,李世民胸有成竹,胜券在握。这位从十六岁就开始从事军事活动,多年以来所向披靡的大唐战神,他坚信,强弩之末的窦建德,失败是注定的事情。这一战,大唐一定是终极的赢家。
终于,李世民一直期盼的决战契机,出现了。随后,李世民开始慢慢“收网”,他要对窦建德动手了。
当时,窦建德已经打定主意,准备和李世民决战。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无意间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根据唐军密探侦察回来的消息,窦建德听说唐军的草料快要用完,欲在黄河以北放马,便准备厉兵秣马,奇袭虎牢关:
建德伺唐军刍尽,牧马于河北,将袭武牢。(《资治通鉴》)
所谓的唐军草料即将用尽,要在黄河以北放马,也许就是李世民放出的风声,故意误导窦建德。没想到,窦建德竟然信以为真,准备出动大军,袭击虎牢。不难看出,此刻的窦建德,已经完丧失了冷静的判断。
送到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既然窦建德意欲奇袭虎牢关,不妨就“成”他。李世民利用窦建德速战速决的心理,给他设了一个圈套,将计就计,制造假象,以此迷惑窦建德,让窦建德自己跳进这个精心布置的陷阱里。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一,也就是五月的第一天。李世民亲率麾下玄甲军精兵,北渡黄河,向南进逼广武,假意打探敌情。趁着间隙,李世民顺势留下了1000多匹马,在黄河边上放牧,引诱窦建德,当天晚上,返回虎牢关。
要知道,在冷兵器战争时代,战马是必不可少的军事物资,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粮草。一个国家,如果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出动的兵力,至少十万大军;而每个士兵,则要配备两到三匹战马。
为了引诱窦建德上钩,李世民一下就留下了1000多匹战马,看来是下了很大的赌注。如此巨大的诱饵,你要说窦建德完不动心,是不可能的。只要窦建德率领大军,倾巢而出,前来抢夺战马,李世民便能与其进行决战。并且,李世民有绝对必胜的把握,将十几万夏军斩于马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今,一切尽在李世民的掌握之中,只等窦建德上钩。那么,面对李世民抛出1000余匹战马的诱饵,窦建德到底会不会上钩,走进李世民精心编制的陷阱与圈套呢?
终极的较量,即将就要掀开战幕,李世民和窦建德两个人,摩拳擦掌,严阵以待。一向战无不胜的秦王李世民,在最后的虎牢关决战中,又是如何以少胜多,缔造战争奇迹,击溃十余万夏国大军,生擒河北霸主窦建德,甚至最终兵不血刃,迫降王世充,灭亡郑、夏两国,拿下洛阳城?
同样,在擒获窦建德、迫降王世充、破郑灭夏、攻取洛阳之后,李世民又是怎样指挥唐军,席卷河南、河北,尽收郑、夏境,实现李唐王朝统一中原的战略宏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之主?这场影响隋末唐初乱世格局,历时十个月的“洛阳之战”,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圆满收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