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前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番外(1)区区秀才值几许,狐朋仙友,独坐前轩,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清朝时期一个秀才的社会地位究竟多高,这未来的出路又有几条?
正所谓‘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想要让自己的家族从此能高人一等,养出一个能在科场得名的读书人是不二之选。
现在问题来了,假定在清朝一个薄有家资的家族准备在自家后人当中培养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读书人,这个家族需要准备多大的前期投入?
此外,当后人成功取得相应功名后,这人的出息究竟如何?家族的投入到期能不能预期回本呢?
想回答以上问题,首先介绍一下清朝的科举体制,能在科举这条路上爬得越高,这将来的出息越大,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在清代,一个读书人如想走通科举之路,必须得经过以下几步。
第一步,入私塾请先生授课开蒙。
此时,这位未来的准读书人要先学一些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笠翁对韵》等识字类课程,并在先生手把手得指点下临帖习字。
这一阶段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学前班教育,而上面那些书就是清朝版‘看图写话’。
过去学童一般在六到十岁间入蒙,年龄要是再大,先生就不收了。
待学童已将上述启蒙读物全部认完后,先生就正式开始教授四书五经一类的课程。
学习惯例是从《论语》开始,经由《孟子》、《大学》、《中庸》依次往下学。
等学生学完全部‘四书’之后,先生开始教授‘五经’。
不过通学‘五经’是甭想了,私塾先生没有这么大能耐,先生他会哪科,学生就跟着学哪科。
等到‘五经’当中的某科也学习完毕,此时学生差不多也到了初次应试的年龄(虚岁十六),可以参加读书人生的第一场考试,为未来科举之路试试水了。
这第一场考试称县试或童子试,由考生籍贯所在县城举办,每三年举行两次,由在任的知县老爷亲自命题阅卷。
参加的考生一律称童生,而考中者称生员(秀才),本次共考六场,俗称一考五覆。
等考生考中秀才后,要到该县所属府城加考一场,知府大人亲自出题并阅卷。
这次考试的成绩决定秀才可以去何处学府继续深造以及有没有奖学金,有案首(某县头名,未来乡试内定的举人)、廪生(每月有奖学金)、增生、附生(扩招生,备受歧视)之别。
这次排名之后,成绩优秀者可入省城的府学就读,其余则分发各县的县学或者自费选校(比如杨从循杨附生),因此过去县试又称进学,即进入学宫之意。
多说一句,这学宫又谓“泮宫”。
泮即伴,乃陪伴于天子之侧的意思,学宫必在正门处设一个泮池,凡生员入学时都须绕泮池一圈,因此进学又叫“入泮”。
过去有种说法叫‘重游泮水’,意思就是某人考取秀才一甲子(60年)后,可以带着鼓乐吹打手,重新回到自己曾经就读学宫吹吹打打得逛荡一圈。
嗯,一般人只要活到七八十,一般都能如此游上一遭。
秀才入学后,要沿着附生-增生-廩生-岁贡的路子,一路pk升级,等升到岁贡这一级,就可以参加下一场科举考试(乡试)了。
这里再多说一句,除了正常pk出来的岁贡,贡生中还有其他来源,比如“拔贡”(45岁以上且一直当不上岁贡的老秀才,可以特招入国子监,并因此取得考举人的权利)、“优贡”(知府或学政具名保举)、“副贡”(上批考举人时排名靠前的落第者,可与下一批岁贡一起考举人)。
另外,钱可通神,“准贡、廩贡、增贡、附贡、例贡”,都可由捐纳而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即为纳粮入监的廩贡。
现在终于到了第二场考试,乡试,三年一考,惯例于县试后第三年秋八月在各省省会举行,届时全省所有已取得贡生身份的秀才都可以参考。
这里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贡生的身份其实是一次性的。
除非你考举人中了一个“副贡”,否则一旦考举人落榜,你还得从头pk升级到岁贡,才有资格参加下一场乡试……好在准备时间挺长,那就加油呗。
中了乡试就是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前五名又合称‘经魁’。
该省巡抚会在乡试放榜后数日,在府衙内设“鹿鸣宴”,宴请乡试主考官、本省学政暨全体新科举人。
这场宴会惯例要由新科举人合唱《诗经》中的《小雅.鹿鸣》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所以中举满一甲子,可再去找巡抚请客,谓之“重宴鹿鸣”;想有这个荣耀真得看个人的运气。
嗯,吃着火锅,唱着歌,只要接下来麻匪不来,那还是挺欢乐的。
待乡试过后,所有取得举人身份的举子可以在乡试第二年的二月,到京师贡院参加第三场,会试。
这回所有参加考试的举子可以在巡抚那里领一笔去京城考试的差旅费,这种待遇就被称为“公车送试”。
恩,公车上书什么的,人家近代史学的不好,当真不晓得咧。
会试再中了的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不是果汁!!
所有“贡士”要由礼部在保和殿组织覆试,以成绩列等,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第五场,也是最后一场,殿试,在会试这年的四月举行,地点仍是保和殿,等殿试考完,你就是进士了。
这里多说一句,一般来说,所有贡士都能中进士,只要你别出太特殊的状况。
说一个特例,首倡新式教育,开启新文化运动之门的北大终身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当年就中了贡士第二十六名,不过就在他即将参加殿试之前,从家乡传来生母故去的噩耗。
之后他回乡为母奔丧丁忧,就未能参加接下来的殿试,因此与进士无缘。
什么?不回乡奔丧行不行?
哎呀,你这么问可真有点那啥啊……不回肯定不行,清朝以孝治天下,闻母丧而不回乡奔丧,你这贡士的功名就别想要了。
行了,决定最终命运的时刻来了,殿试的每份试卷都須全部考官阅过,共同拟定前三名进呈皇帝御览并钦定名次。
这进士一甲共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其下有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再下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对了,知道麻将中有一种和法叫‘大三元’么?
这三元指的就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以及殿试第一,状元。
这麻将好和,可想要在科场里连中三元……自唐太宗贞观初年(公元627年)首开科举,到清光绪三十三年最后一届甲辰恩科(公元1903年)之间1266年里,一共就只出了十三位大三元,足可谓百年一遇!
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我大宋文材斐然,大三元占了一半);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嗯哼,殿试考完,进士们要进行科举人生的最后一步,进翰林院进行新官上岗前的岗前培训,俗称“散馆”。
等三年培训结束,礼部会主持考试,凡成绩合格者可正式做官,而不及格者要复读重修。
成绩合格者中成绩最优者可留朝为官,次者可放外任。
如留在朝中,一上来就是六部侍郎,也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副长官。
要是京官外任,起步价至少都在知府(市长)一级,运气再好,一上来便能混个道台,也就是知府之上巡抚(高官)以下,专门负责某项事务的官员,如管理粮储的粮道或管理河工的河道(都是油水多多的肥缺)。
到这一步,您可就是新鲜出炉的官老爷,今后前程似锦,恭喜恭喜!
不过科举之路困难重重,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走到最后,那么那些半途而废的士人又有什么出路呢?
要是秀才也中不了,那就只能在庙会前面摆一个卦摊,靠给人测字相面或者代写书信混口棒子面吃,挣钱养家是甭指望了,不饿死就是好事。
前面说了,秀才如能考中廪生的,可以混一口国家财政饭吃。
而那些没有饭吃又考不中举人的秀才,有门路的可以走走门路,到京城国子监学师范,之后就能去县里书院当个讲师院长。
这条路好歹是个进步出身的指望,将来若是混得好了,也能当个有品级的学官。
要是没有门路,那就得看你是不是绍兴人,能不能得到同乡举荐当个师爷,虽然没有出身可以指望,多少也算进到体制之内,至少能捞一点回扣。
如果师爷也没得当,那就只能去私塾当个教人识字的蒙师,或者寻一大户,给人家当个账房先生,挣些薪水回来养家糊口,姑且算个小康。
如能考上举人,那就等于一只脚踏进官场,从今往后可以排班候缺,等着补一任知县,旁人见了你,得尊称一声举人老爷……敢问范老爷,令岳大人的猪油掌香也不香?
不过大清后期捐班横行,想得缺不给上司纳贡可不成。
时人笔记多有记载某个穷举人在府城候缺却一直不得缺,最后当尽衣衫,因贫病死在会馆当中的例子。
再往上的进士是人中龙凤,知府起步的前程,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油水大大地。
现在可以算一算总账了,以某童生七岁入蒙,十六考中秀才,然后一直考到二十五都没中举人,这人终于死心,想另寻出路来计算花费回报。
入蒙之后,一年得向蒙师缴纳馆谷(学费)两石,再加上童生自用柴米盐菜纸笔书本袍服等物……两项合计,平均每年折银三到四两,这九年下来,可就是白花花的三十六两纹银。
待到进学,须一次性准备束脩约二三两;这秀才自用姑且如旧,然县学的馆谷却比蒙学私塾贵了两番……若是秀才同窗时常一起交游饮酒,这开支就没准了。
几项合计,一年暂按十两计算,这九年下来,少了百两纹银可不成。前后相加,这家中总得衬个一百四五十两银子,才敢打谱养一个读书人来光耀门楣。
前面说了,秀才的巅峰(贡生是学习成绩最好的秀才)就是当书院的山长!
若能谋到缺,每月正俸二两五,且有柴炭米粮盐菜润笔等补贴若干。这补贴是跟当地经济水平挂钩的,若是能摊上江浙苏杭鲁广一带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光补贴就能超过正俸三四倍。
此外,书院的日常支出,附生交得补考费等钱财都要从山长手里过……你懂的。
需要注意,山长是体制内辖的学官,有从八品的顶戴。
倘若当得好,有政绩(比如所教的学生中出了十几个进士),是可以积功升任该省的学政(学道),摇身一变成为从四品道台老爷。
要是选不上山长,那就要进县衙当个书吏或者师爷,这样也算进入体制内,虽然每月只有一两另六七百钱的正俸还没有补贴,但灰色收入绝不少捞。
此外,书吏们要是活干得好,也可以得到吏部衙门的优待,补缺转任某地知县……
就算不能补缺也可以想办法上梁山,有无数小弟纳头便拜,尊称一声押司哥哥!
要是体制实在进不去,那就得先找个学馆暂时混口饭辄,只要能招到两个以上的蒙生,一年挣个四五两不成问题,总好过下地抡锄把……
不过学生总有长大离馆的一天,还是得一边教馆,一边学点手艺,将来转成看诊的大夫或者账房才是正途。
这考科举的前期投入虽然巨大,不过只要能中一个秀才往上的功名,就可以换一个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咋说也是回本了……再说了,你还可以投机取巧啊。
穿越之后哪家强,考个秀才最灵光!
秀才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出身,既能暂时糊口,又方便往其它职业转职,且不用缴纳税赋。
甚至连外出经商都不用开路条乡引,将出那张秀才告身,就可打着游学的名义,闯关过卡,公然偷逃厘金,上哪里找这么好的事情去?
真心推荐每个穿越到清朝的穿越者第一时间去考一个秀才,至少也得是杨从循那样的附生。
有人问了,我知道秀才的好,可我就不懂四书五经八股作文,咋考?
简单,你不懂,知县他也不懂!
他当年考科举时肯定没选《周易》,等做了官就更不看了……有几个能在毕业之后,还天天看微积分高等数学的?
在报名童生试的时候,你就选《周易》这科,然后去县城那几处书肆逛逛,把所有关于《周易》的参考书,尤其是带范文的那种,全都买下来,再将上面的范文连同题目全都背熟。
等县令统计本县童生的报名情况,好分门别类得出《五经》试题时,就会发现有一个刺儿头选了县令自己也不懂的《周易》……这书都看不懂怎么出题啊?
再说出了题还得给他判卷打分,万一这主儿的老师是个钻研《周易》的大家(钻研周易的都是一代大师,这样的人认识很多权贵,万万不可得罪),他的卷子让自己判了低分,回头这刺儿头再拿着卷子去他老师那里告我一状怎么办?
得咧,那就抄参考书上现成的题目,然后比对着范文给分。
现在知道为啥让你选《周易》背范文了?
你有很大几率直接押中知县的考题,届时只要把范文原封不动的默写一遍,然后把其他题目都空着交上去就好。
这样那个知县就会认定你是一个恃才傲物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这交白卷的举动是讽刺自己照抄别人的考题。
为了遮掩,知县会把你录取为秀才……反正秀才不能直接参加乡试,必须先参加府里组织的贡生试,届时自有人出来收拾你这个狂生!
谢啦,咱压根就不想考什么贡生,拿着秀才告身跑商去喽;等有钱了,也捐他个知县当当!
(部分资料整理收集自网络,侵权必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