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玩家角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三章:人类和飞虫一样,也是有趋光性的,致我冰封的故乡,非玩家角色,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可能是醒来时注意到了柳原和德罗索的离开,雪地车上的众人也绕路来到了冰壁之下。
等他们找到两人时,天已经完全亮了。
德罗索倒在雪地上,睡得很安静。
柳原站在一旁,默不做声地抽着烟,几片烟灰掉落在了她的衣服上,随后又会被风缓缓地吹散了开去。
麦卡几人没有说话,因为他们基本能够猜到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个毫无意外的结局,但却不是毫无意义,至少德罗索完成了他的意义。
众人仰头看着冰壁,艾尔的目光恍惚,她看着阳光照在冰壁上,看着冰壁闪烁着光华,突然想起了柳原之前对她说过的话。
原来,真的有画是能够散发出光芒的。
艾尔好像是明白了一些什么,因为她第一次见到了这自古以来都让人们沉浸其中的美。
因为她第一次见到了,这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这种在灾难之中被人们丢弃了的东西。
但是它最终还是遗留了下来,在这一片风雪里,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的所有幻想。
麦卡向着冰壁望了一会儿,半响,从自己的怀中拿出了那张记录着他家人的照片,默默地放在冰壁之前。
这是他唯一能够纪念自己家人的东西,现在,他想把它留在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角落。
他想让他的家人,能够于此寄托。
肯特走到了冰壁的近前,打量着“绿草”之中的一朵“白花”,过一会儿,突然笑了一下,转过头来看着众人开口说道。
“你们说,这会不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后的艺术品?”
“不一定。”杰斯特神情复杂地抬了抬自己的眉头,咧着嘴角笑道。
“说不定它只是最初的呢。”
是啊,这才是德罗索造就这个美梦的初衷不是吗,他想唤醒人们对于美丽的向往。
他想人们的眼中,不再是黯淡无光。
没有人再说什么话,众人默契地选择将德罗索埋葬在这里,埋葬在这幅他最后的作品之前。
少年的身体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温度,但柳原却依旧记得他那有力的心跳,仿佛那颗心脏此时还在她的背后跳动着。
这让她的心脏下意识地抽搐了一下,大概是吧,毕竟柳原已经很久,没有过心跳的错觉了。
“柳原,德罗索这样,就是死了吗?”在埋葬德罗索的过程中,艾尔忽然出声向柳原问道。
这确实是她第一次看着人类的生命消逝,不是死于灾难,也不是死于野兽,只是静静的死去。
“不。”但是柳原却摇了摇头。
“他只是去了一个我们都想要去的地方而已。”
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伙,不用返回故乡,也能找到心灵的安宁。
“是吗?”艾尔注视着德罗索的墓地,忽得笑了起来。
“那他就能再也不用离开了吧,真好啊。”
她记得柳原对她说过,柳原想去的,就是一个再也不用离开的地方。
柳原抽着烟,火星在烟蒂之上燃烧着。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次,她确实又看到了火光。
在她认为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光芒的时候。
······
“咔咔咔咔。”
东部平原的冰原轨道上,一辆温室列车行驶着,车厢带着轻微的晃动,发出了金属磕碰时特有的声音。
车窗边,一个小男孩正拿着一只望远镜眺望着冰原,这是他爷爷在三天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看着轨道下那没有边际的白雪,男孩的脸上满是的好奇与欣喜。
他的眼中像是闪烁着光芒,这是孩子特有的权利,因为他们可以用最单纯的视线,去打量世间的一切。
“哇!”突然,男孩发出了一声惊呼。
他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用手指指着一个方向,对着自己身边的一位老人问道。
“爷爷,那是什么?”
“哦?”老人笑着,眯着眼睛转过了头来。
“我们的小约尔发现什么了吗?”
说着,他就顺着男孩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
下一刻,老人便愣在了那里,因为他看到了一座远山,在那片绵延的冰壁之间。
山是翠绿色的,山间流淌着溪流,山脚下,好像还栽种着淡紫色的薰衣草。
阳光照耀在山上,反射着近乎璀璨的光芒,紧紧地吸引住了老人的目光。
与此同时,列车上的许多乘客,似乎也都看到了这一幕。
“天啊,那是什么?”其中一个乘客呆呆地出声问道。
可惜,并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
因为所有人都在出神地注视着那一个方向。
是啊,那是什么,人们如此想着,心中带着深深的悸动。
他们移不开眼睛,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源自于灵魂深处的震撼。
他们移不开眼睛,因为他们已经有太久,没有在冰原上看见过其他的色彩了。
何况是一幅如此绚丽的美景。
“那好像是一幅画。”
但为什么会这么真实。
老人喃喃着,回答了孩子的问题。
“画?”男孩重新转过头来,脸上带着明媚的笑容,片刻之后,他又向往地问道。
“它真美,我也能画出那样的画吗?”
老人回过了神来,他看向了男孩,沉吟了一会儿,笑着问道。
“怎么了,小约尔以后想要做一个画家吗?”
“嗯,我也想要画出那样的画。”
“那爷爷相信你,你会成功的。”
“哦!我要做一个画家咯!”
车厢里,男孩欢呼着,人们沉默着。
而冰壁之上的那一片“风景”,好像是真的闪烁起了耀目的彩光。
照亮了这一个,早已黯淡的年代。
······
“冰原纪第两百二十五年,人们再一次找到了光亮。”——《新世纪文艺运动简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