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二十章 攀扯(求月票),天遂人意,程嘉喜,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老尚书不语,这种事情哪用他亲自开口呀,可惜他有倒霉儿子,倒霉儿子有逆鳞,就是她闺女,就等着开口的机会呢:“臣有本奏。”
圣人抬眼,差点忘了,这位爱卿可是池二郎的老泰山呢:“爱卿尽管奏来。”
华二老爷:“臣请问,这位官员,东郡同知夫人一届夫人,何德何能,怎么就能被堂堂的郡守大人总述十宗罪,我华府不才教导处这样的娘子,还请这位大人说个明白。让我华府的娘子能死个明白。”
本来以为领悟出官场真谛的两位官员,瞬间瞪大了眼了,谁告诉他们东郡的同知夫人,怎么就成了尚书府的娘子了,真是要了命了。
华二老爷继续:“臣还要替定国候沉情,定国候府上世子才名远播,忠义孝顺,定国候怎么会教导无方呢。还请圣人名查”
前面的话把两位官员问的腿脚打颤,后面的话把定国候说的脸色通红,太打脸了。这华二不承认他堂堂的一族之掌,对于子侄没有教导之情。
定国候:“多成华侍郎为本候挂念,东郡同知,是本候子侄,本候自然有教导不严,辜负圣恩知罪。”
华二老爷冷哼:“定国候大可不必如此,我那贤婿,爹娘尚在,不牢定国候惦念,听说定国侯府早就分家了。再说了,不知道我那贤婿做了何事,因何辜负圣恩,我这个当人岳父的没什么本事,只要这东郡的两位大人所说属实,微臣愿同池邵徳同罪论处,臣唯求圣人明察,给边关将领一个申辩的机会。”
说完匍匐在地。态度虔诚。
圣人对于这位爱卿对于小辈的爱护之情那也不是第一次领教了,每次都要对这位华爱卿刷新认识。越来越透出来那么一股子人情味。而且不是烂好人。人家的人情味都给亲闺女了。
华老尚书后悔呀,他真的就是那么一说,要知道自家儿子真的会开口,当初就该下死命令,让倒霉儿子把嘴巴闭上。或者直接给儿子一杯封口的药也好呀。
定国候想吐血,为何每次这位华侍郎一开口,自己都要给人垫菜板子,人都怕比。同华侍郎比起来,他这个当人大伯的可不是差了吗。
定国候:“华侍郎也不必着急,虽说辽东 郡守参奏府上娘子十宗罪,相信侍郎榜眼出身,国之栋梁。定然不会为了儿女情场视我大梁于不顾的。说来二郎本是个好孩子,还说不得被什么人给带累的呢,本候定然不会容忍此等恶妇 辱我定国侯府门楣。”
华老尚书下颚的胡须,无风自动,显然是被恶心到了。不过到底还是沉得住气。竟然忍住了没吭声。
华二老爷:“定国侯府早已分家,不知道定国候说话是不是能作数,说起恶妇,有辱门楣,定国候不是再说哪定国侯府的夫人吧。”定国候差点被噎死:“华二你还是男人妈。”朝堂之上,定国候竟然连礼仪都不顾了。众位朝臣侧目。就是圣人都侧目,没想到这定国候还有点血腥。不过都用在维护夫人身上了。还是那么一个无事生非的妇人。
华二老爷:“怎么你一个侯爷,都能攻歼女子,还是小辈,我一个小小侍郎,不能说句公道话吗,难道定国候夫人身有恶疾不是事实嘛,侯爷可莫要要说本官越权,揽了御史的活计”
老尚书捂额,这是朝堂。真的能吵架吗。而且自家儿子已经让人带的远离了主题了,他家孙女还背着十宗罪呢好不好。
果然是个指不上的,人说上阵父子兵,他老人家也只能勉为其难了:“老臣不才。不知道定国候因何指责我华府新嫁娘。还请定国候说个明白,不然我华府的娘子们怕是要结队吊死在定国候门口以示清白了。”
老尚书说完自己都愣了,这话怎么这么耳熟呀,是自己说出来的吗,好像,好像自家孙女十几岁的时候说过的话呢。老尚书懊恼死了。果然被带歪了。
定国候气的疯了:“辽东郡守参奏。同知夫人作为女子嚣张跋扈、 虐杀更牛、 辱骂朝廷命官无视朝廷律法、四 聚众闹事 、五 仗势欺人,还有六七**十条大罪。老尚书这哪一条我侯府能容得下这样的妇人。”
华二老爷算是看出来了,定国候这厮专门冲着自家闺女来的呢:“定国候,这奏本你一眼都没看,上面的内容倒是清楚地很呢。还是定国候对辽东依然了如指掌呀。”这话太阴了。圣人都不忍不住点赞,原来自家华爱卿超长发挥的话,还有如此一项技能。
这话算是说到他老人家心坎里面了。辽东怎么就非得跟定国侯府牵扯不清呢。从奏章上就能看出,东郡的郡守同定国候是通过气的。
定国候脸色青红不定:“华侍郎巧言灵辩,你只说你华家娘子,做的事情哪件能容与我侯府,能容与朝堂律法。”
华二老爷一声冷哼:“臣有奏。”
圣人:“准。”华老尚书刹那间觉得自己有点多余,怎么看着自家倒霉儿子同圣人是站在一个立场上的呢。圣人这也准的太痛快了些。
华二老爷双手奉上一沓的信件,恭敬的递给圣人身边的天使大人,圣人同朝堂官员看到那么一大摞的书信,都有点纠结,这东西是不是有点多呀。
老尚书则牙疼,那东西眼熟,里面都是糟心儿子同孙女的 书信往来,恶心巴拉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东西,真的能给圣人看吗。
此刻众人都一同想到,华侍郎是如何带着这么厚重的信件还能飘逸儒雅活动自如的。
就听华二老爷说道:“臣没有定国候的本事,对辽东的了解都来自于臣女的书信,臣对臣女信中所言全部相信。还请圣人查证,说我华府娘子嚣张跋扈,不知道定国候有没有证据,难道我尚书府出来的娘子,还要委曲求全,卑躬屈膝讨好与上官夫人吗,我那贤婿凭本事升官,一心报效朝廷。还不用内宅女子如此费尽心机;
虐杀耕牛,难道匪徒攻城抢掠,要把牛马留给土匪,等着匪徒抢吗。定国侯你是武将出身吗,本官不才,一届书生,也知道拼了性命,不能便宜了敌人;
辱骂朝廷命官。哪位,可是定国侯府夫人的内侄女婿呀,一个瞒报灾情,沽名钓誉,想要一郡百姓陪同扑死的官员,我华府娘子都不肖辱骂,若让本官说那等官员就该人人得而诛之;
聚众闹事,我华府娘子,身怀六甲,带着家丁护院站在城楼上一直守到匪徒退走。试问定国候,这就是你说的聚众闹事;
仗势欺人,难道那样的时刻,我华府娘子抬出来身份,让百姓知道他们都是蒙受圣恩,没有被圣人忘记的子民,给百姓与信心,带领百姓抗敌不对吗,若是本官说,就该涨势直接把郡守给劈了。
你定国候当初推荐这等无德小人当一郡之首的时候。就不觉得良心不安妈,就没想过哪东郡的百姓遇上这么一个败类玩意,要过怎么样的生活吗,你这是置百姓与水火而不顾。定国候别以为你在京城。远离辽东就没事了,今日的东郡之乱,是你识人不明无可推卸的责任。”
老尚书看着儿子都呆了,自己竟然没说错,还真就是有御史的能耐呢,巧言申辩。有他老人家几分风采。圣人点头,华爱卿还有舌战定国候的本事呢。若不是朝堂之上,怕是圣人都要给自家心爱的爱卿,赐下一壶御茶,说了这么久,相比华侍郎该口渴了。
定国候觉得他已经被这位亲家老爷打击出来了,被指责有责任都不那么生气了:“难怪那华氏一介女流在辽东能掀起风浪,原来是得了华侍郎的真传。下官求圣人明察,下官从父辈开始从辽东迁往京城,辽东如何,辽东官员如何,臣实在不知。臣无能守不住家业,愧对祖宗呀,求圣人还臣一个公道,这华侍郎血口喷人。”对于举荐辽东郡守之事,定国候打算不承认。
说道最后,定国候都不知道要愧疚没守住辽东家业,自己真的无能,还是要为自己洗白同东郡没有牵扯了。
杜老丞相心下摇头,老侯爷若是还在,估计气也气死了。
对于定国侯,圣人虽然恼恨,可要说这定国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那还是真是把他看得出息了。想来若是如今的定国侯能有所作为,当初的老定国侯也不会到死都那么放不下。
转头看看自家华爱卿,难的在朝堂慷慨激昂的说这么多话,也就是辽东战乱已经平定了,所以圣人只是恼怒还没有到要人脑袋的程度上,所以还能看看臣下的乐子。
华二老爷同样陈清:“圣人,臣女自幼孝顺懂事,礼仪,德行样样出挑,在下臣府上的时候,不敢说走路连只蚂蚁都没有踩死过,可下臣可以保证,臣女在闺中的时候,连根小草都没有伤害过,连看到花开花落都要悲伤春秋的那么一个孩子,东郡到底危机到什么程度,才让这样一个孩子,怀着臣下那没有出世的外孙站在城头上大半夜呀。臣女来信的时候曾对臣说过,就是到了现在,夜里还睡不了一个踏实觉呢,都是因为当时场面太过惨烈,被吓到了。而且自从抗敌以来,臣女的住所被那东郡郡守派人围困至今。全赖东郡百姓,每日送些野菜,吃食度日呢。陛下,臣每每想到臣女竟然受这莫大的委屈。扛下了本是那郡守该担当的事情,臣就心痛呀,是臣没有照看好孩子,臣请陛下恩准,臣去东郡探视臣女还有臣那没有出世的外孙子。”
老尚书的脸色变得特别快,在杜老丞相的角度,能够看得出,老尚书在听到他家儿子各种哭诉的时候,脸上的肌肉各种角度的不通颤抖。不知道这位淡定的同僚,为何如此。
老尚书很肯定的说,儿子说的肯定是自家五娘,同老二的闺女有个屁的关系呀。倒霉孩子为了不着调的孙女都忽悠到圣人这里了。还连根草都没有伤害过。你闺女祸害起来,哪里看得上花草呀,想想那段氏一族,然后很诡异的,老尚书竟然这个时候看向了冯老御史。这也是被他家孙女祸害过的主。
冯老御史木着一张脸,心里百般压抑自己,才没有当朝给倒霉孙女婿难堪,华家那丫头,可不是个良善的主。老御史再三深呼气,只当给自家孙女留面子,毕竟那丫头同孙女好歹要叫一声母亲不是。
圣人看着手中的书信点头 ,听华侍郎说的痛心疾首,可华爱卿的宝贝闺女,信里面说的可不是这样的,反倒是挺骄傲的,当然了信件中父女两人各种讨伐郡守,同守备的言语可以忽略不计。
还有各种肉麻让他老人家颇不适应,没看到出来这样硬朗的华爱卿,写的书信竟然让人起鸡皮疙瘩。竟然连甚是想念的字眼都有。圣人果断的把信件合上了。还不经意间抖落一下龙袍。太肉麻了。
还是等华爱卿整理好之后他在御览更为妥当:“华爱卿呀,你也不要过于自责,朕看信件中,府上小娘子极为孝顺,想必府上的小娘子是不愿意看到华爱卿如此自责的。爱卿当以身体为重。”
华二老爷:“陛下,臣女就是孝顺,臣看得出来,那孩子是报喜不报忧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同信上说的一样,都挺好的。臣是真的放心不下。”说话的时候,眉头皱的那个沧桑。
圣人都懵了,天呀,地呀,原来这华爱卿不是在打悲情牌,不是在跟定国侯对咬,是真的要陈情上书去东郡看闺女,这当真是太刷新认识了,有人请假回乡探长辈的,祭祖的,守孝的,可从来没人因为探望小辈请假的。
他老人家都不知道怎么接口好了。这华爱卿当真是第一人了。
老尚书觉得儿子说的不错。可后面若是能不加上就好了:“回圣人话,犬子是忧圣人所忧,想要替圣人到辽东看看去岁的冻灾到底如何。这孩子从来就是太腼腆了。”
杜老丞相眉毛都没有动,就说这老尚书是个油滑的吗,听听这话说的,多好听呀。还没有华二那话实在呢。
圣人也觉得华爱卿真的跟华老上书不是一类人,顺着老尚书的话头说道:“是呢,华爱卿忧国忧民,想要感同身受,朕甚为欣慰,不过这等事情有专门的御史监察官去就好了,华爱卿不必如此操劳。对了朕看华爱卿书信上所写,在地广人稀,多为山地的辽东,竟然也有大面积种植的果木,这可是得誉于辽东百姓的大好事呢。不愧是忧国忧民的华爱卿。”(未完待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