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钓寒江秋月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章 钱少事多,幸福的向往,独钓寒江秋月白,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会儿吃完饭,你顶一会,我去摸个底。东沟村这三天交上来的摸排表,一天一个样。总有一两个人对不上来。”李霞说着,把一个大饺子塞进嘴里,胡乱嚼了两下就吞咽下去,噎得她使劲用手顺了顺气。
“你别着急啊,慢慢吃。要不,我去吧,雪大路滑,天色又黑了。”李霞知道赵国庆的好意,自己近视,戴着眼镜在雪地里走,怕看不清路。
“还是我去吧。我看这几家都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听不懂普通话,我怕你们沟通起来不顺畅。”说完,李霞合上饭盒,把摸底登记表夹在腋下,准备下车。赵国庆也急忙把最后一个饺子塞嘴里,扣上饭盒,跟着下了车。
这会儿天已经黑透了。这几个村都没有硬化路,当然也没有路灯。幸好现在是年下,多数人家门口都挂着灯笼,灯光照在积雪上,反射出微弱的光。
雪下了一天,在灯笼上积下厚厚一层落雪。雪打灯笼,一派美景。李想知道,眼前的美景,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村里都是土路,雪化之后,泥水搅和在一起,格外泥泞。来来回回的人,把路上踩出深一脚浅一脚的坑。晚上再一降温,把这些坑冻的结结实实。一个腊月,隔三差五就有人摔伤。
李霞第一次进村,就萌生出修路的强烈想法。要致富,先修路。没有公路,车子上不了山,就算坡上种金子收珍珠,都要烂在地里。
李霞知道,想科技兴农,山上就必须通车。没有公路,农业就无法实现机械化,规模化。单纯依靠传统手工方式种植,产值太低。即便多投入人力物力,也很难改变现有局面。
年前的时候,李霞把这几个村的大路小道,都用脚量了一遍。各村之间加上上山的路,约摸着有二十公里左右。她又托人打听了路桥施工的公司,看能不能把这几个村的道路做硬化。
一级乡村公路的标准,是三米宽,18-20公分厚。18公分的水泥路,一公里的混凝土就要五百多方,路面找平,路基铺设,加上人工,成本就得二十五万左右。二十公里就是五百万啊!这个数字把李霞吓了一跳。可人家说了,这还不包
括清障、下水管道处理和井盖抬升的费用。
提到钱,李霞有些头大。这四个村,一个比一个穷。一年的办公经费,往往坚持不到半年。各村委都是,十屁股债还了九屁股,还欠一屁股债。
要说村委们浪费,那就冤枉大家了。这事还得从这几个村的实际情况来说。这四个村倚着望海楼,从山脚延伸到半山腰。山脚下是下夼和上夼两个村。再往上才是东沟和东官庄。
夼这个字,是指山脚下被冲刷出来的河道,是胶东半岛常见的地形。河道虽然地势低洼,但却平坦。所以慢慢形成了村子,多以“夼”来命名。
上夼和下夼这两个村,地势低,勉强打了两眼机井。但这两口井,水流的比泪珠子都金贵,只能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到了庄家灌溉的时节,全村老小都要摸起扁担,提起水桶,加入抗旱的队伍。更不要说地势高的东沟和东官庄了。
抗旱,占用了大部分的办公经费。从别的地方拉干净的水,解决人畜饮水和日常生活用水,得雇水罐车。灌溉庄稼,得联系望海楼以外的村子买水。单单从人家蓄水池把水抽到自家村头地里,电费就令人咋舌。
李霞算过一笔账,抗旱高峰期一个村的水电费达到六七千,一年的办公经费才五万。村里有没有三产和集体企业,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可不就得寅吃卯粮,举债度日?
打井,必须打井。不论花多少钱,费多大的事,这事必须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打井,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她一边走一边理顺着工作思路,有些心焦。眼下疫情这么严重,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转,出了正月就要准备春耕……
沿着主路北上,再翻过一个坡,就是东沟了。东沟名副其实,坐落在望海楼东面又深又宽的沟里。东沟七八十户人家,平日里出门打工的多,也有几个在外地上学的大学生,留在家里的多数是妇孺和老人。
李霞掏出防疫摸排表看了看,准备先去东沟李开良家看看。按照牛书记的说法,他们家的大妮子,是在武汉还是重庆上大学。应该是放了寒假就回来了,但她第一天排查的时候还在,
隔了一天,老李两口子就改了口风,说是来家住了两天,早就回学校了。
外省回鲁人员,是重点排查和观察对象。武汉重庆都属于疫区,尤其是武汉。如果真是从武汉回来,又没及时排查隔离,万一感染或者携带病毒,后果不堪设想。
这么想着,李霞加快了脚步,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老李家门口。老李家门很好认,门北旁有棵高大的梧桐树。据村里的老人说,这棵梧桐树怎么也得又上百年了,如今还是枝繁叶茂。
都说“家有梧桐树,不愁金凤凰”,老李家的闺女,就是这个小山村里飞出的金凤凰。她参加高考那年,可是中了全区的头名状元。有这么个好闺女,村里人谁不羡慕?老李家的两扇旧木门上,贴着红彤彤的春联。上联“万般皆下品”,下联“惟有读书高”。
“大叔,大姨,在不在家?是我呀,小李。”李霞边拍门边喊。
突然有种特别奇怪的静谧,瞬间李霞仿佛听到雪落大地扑簌簌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才听见“吱呀”一声,应该是开了堂屋门。然后伴随着踢踢踏踏的脚步声,有人穿过院子朝门口走过来。
“谁呀?”木门被打开了,老李站在门槛里,警惕的望向门口。李霞从阴影处转到了他面前:“李叔,是我呀!这天寒地冻的,到你家站(休息)一下,哈(喝)点儿水是不行(行不行)?”
李霞两手笼在袖子里,镜片后笑盈盈的一双眼睛看着老李。李霞包片的时间不长,但村里家家户户她都去了解过情况。她勤快又立整,到谁家也愿意伸把手,什么活也都能上的了手,而且嘴巴又甜。
村民对这个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满脸是笑的姑娘,印象还都不错。在大家伙看来,李霞不像个下村的干部,倒更像村里邻居家的闺女。
老李犹豫了一下,还是请李霞进了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