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九章:张万祺侃侃言国政,黄义明定南边,聊斋公,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十九章:张万祺侃侃言国政

刘惠恕

却说次日晨黄义明来到城长议事大厅,杨展雄、孙员外、赵员外以及驻军大戏台的各军将领已恭候。众人一齐起身向黄义明道安,黄义明拱手还礼后让诸位坐下。黄义明开口道:今日议政只为两事,一是好古城与大戏台的城长安置问题;二是请张万祺先生谈行科举制没想。

黄义明随后说道:我因忙于戎务,空挂好古城城长之职,实为不妥,昨日见张苍水先贤之子张万祺先生,满腹经纶,好生敬佩,准备将城长一职相让。另外大戏台一城初下,尚无城长,孙员外原为劳康镇长,现该镇已起城,烦孙员外继续担任城长。赵员外原为劳康镇副镇长,我昨日问计于张先生何人可任大戏台城长职,张先生荐赵员外任职,一是因为赵员外为本地人,熟知大戏台民情风俗;二是因为赵员外文武兼备,必能胜任该职,不知大家以为如何?赵员外谦让道:赵某何德何能,被元帅委以城长重任?众人却齐声说好。

黄义明道:既然众人皆认可,赵员外就不必谦让了。赵员外道:既然元帅委以重任,赵某当勉为其难,只是不知城长一职,当担何责?黄义明道:我昨日与张先生协商,以为江心坡屡遭战乱,民生困苦。治城之要,在于不使城中有一人冻死饿死,亦不养一个游手之人,必务做到《礼记?大同》篇所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老而无妻者)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现好古城所为,已初立城规,设痒序,明教化;修孔庙,建岳庙,正人伦;欲重行“三堂会审”古法,民有讼事,许击鼓呜寃,必开堂公审;又颁禁犬令,但军旅不禁,盲人养犬导路不禁;又设四艺馆授琴、棋、书、画,禁女子“选美”恶俗;又设养老馆,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又设乐苑馆,传民雅乐,禁郑风;又设奇技馆,以传人技艺等等。但这一切只是开了一个头,具体做法,当请各城长自探捷径。现赵员外初任大戏台城长,可尽快将家眷迁至。至于城防诸事,我当请新任城尉、城防军主将周秀兰好生协助员外。周秀兰道:秀兰一定协助赵城长做好城防工作,赵城长如有事,尽管分咐属下即可。赵员外道了一声谢。

黄义明又道:前日议及复科举取仕法子为各城培文吏事,现请张先生谈一下具体设想。张万祺道:古来科举有文、武两举,现是战时,我先讲武举。

中国武举制创始于唐代,武则天于长安二年始设“武举”,选拔有武艺者委兵事。此制盛于前明及今朝。唐代武举考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此外,要求考生相貌“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规定武举不只考武力,尚须考问军事策略,如孙、吴兵法等。元废武举不行。至明,更武举之制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初定武科六年一试,后改为三年一试。清立,袭明旧制,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考试程序先是试马步射,之后比力气,合格者才考笔试。又仿文考,定武举为三试: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廷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称为“三甲”。一甲为前三名,头名称武状元;二名称武榜眼;三名称武探花。二甲十余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为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而今朝武举之弊,在于武人多不能文,所写文章,错字甚多,考策论者多不合格,后只得改为默写《武经七书》中之一段,字数约百余。是以三场之试,仅头二场为实。而武举度制度较完善者为明代,万历末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此法甚善,惜未能久。然有名臣熊廷弼(1569年—1625年)者,文武全才,“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先中万历某科湖广武乡试第一名,后弃武就文,又中万历丁酉(二十五年,1597年)湖广乡试第一名,次年登进士。惜后受阉党魏忠贤陷害,传首九边。

言说及此,张万祺道:以我为五伦邦计,本邦初立,正在战时,又经卢桂生屠城,女多男少。武举可每年一举,先试于各城,合格者称“武举人”,复试于邦都,合格者称“武进士”。考试者不论男女,录用条件可放宽,先重武技,后课以自习文。凡复试中举者,圴授以参将之职,上报帅府,到缺人之军任参将。至于落选之武举人,亦可凭其自愿,介绍至军中任职,不知诸位以为此法可好?众人齐道:此法甚善。

张万祺道:大家既然认为此法甚好,我再谈文试。文试即由历朝传承至今的科举考试制度。此制创始于隋,发展于唐,定格于明清。其大致形式为:

隋炀帝大业三年始设进士科,主要考时务策,将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结合。此制意义在于:隋一中国后,以科举制废九品中正制,用考试法选吏,把原属地方家族选拔官吏之权力收归中央,以加强中央集权政体。唐袭隋制,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定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之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余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后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科重诗赋,难度较高。明经科重帖经、墨义,难度较低。唐宰相大多出身于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至宋,将科举定为三年一考,并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形式,殿试之后,不须另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代科举内容初袭唐制,王安石当政后,对科举内容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元出,始创以四书取仕法。

时至明清,科举定格,与之相匹配,先立教化体系,有所谓科前考,即先有“童试”(又称“小考”,在本县举行),应试者合格者称“童生”。童生复经“院试”(在本府州举行),合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生员每年考一次,称“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更大的考试,称“科试”。科试合格者,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科后考是正式的国家考试,具体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形式进行。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参加乡试人群为两类,一类是经府、州、县学习、考试合格者,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另一类是曾在国子监学习过的监生。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其中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中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又称“礼闱”或“春闱”。参加会试者是举人,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考完后的第二个月(约4月前后),举行殿试,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主持的考试,考策问,考中者为钦定“进士”,可以直接授官。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余者分别授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职。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余者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鉴于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有明一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而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是考八股文。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八股文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文要诣,称起源,这一部分不要求排偶。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每个段落都要求有排比句(排偶),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八股文篇末结语称复收大结,这一部分不要求排偶。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因此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言说及此,张万祺道:上述一段话冗长,诸位可能听得不耐烦,但却为科举制的大略。自古以来,非议此制者颇多。然云此制不好,则唐宋八大家、二程、朱熹、明代大儒王阳明均出身于科举制。要说此制好,前朝浙江长兴县丞吴承恩(约1500—1583年)一生科举未中,却写有《西游记》传世。而以张某所见,科举之行,实利大于弊。其好处有四:

其一,考试内容以儒家《四书》、《五经》为题,实置考生的道德取向为第一,体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即为官者须重官德,无德者不得为官。“德”即儒家所倡“忠、孝、节、义”等中华传统道德。而此以人伦本义为基础的考试,实与我五伦邦旨大合。

其二,考试形式的平民化,排斥门第对官吏进入仕途的影响,不承认士人门第出身与宦途的关系。此法子实承认华夏国民不论出身贵贱,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通过平等考试选拔官吏的方式,有助于国家的统一与上下齐心对待外敌。

其三,选官标准的开放性,即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排斥种族及国籍因素对官吏进入仕途的影响。如古来中华多有蛮夷族及周边属国士人,经科举在华为官的事例。明代清官海瑞为回人,李白的挚友晁衡(阿培仲麻侣)为日本人,而古代来自朝鲜、安南、日本、西亚等国士人来华参加科举为官者并非孤例。选官标准的开放性当有助于扩大邦基。

其四,官有定员的量出为入制度,有助削减冗员。这是科举考试制度的精髓所在,即在科举制度下,依附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体的各级行政官员(共9品18级),始自县令,在选拔制度上均有定额,科举考试仅是根据国家官吏的总体缺额,每年或每隔三年来确定一次应需候补的官员人数总额,缺多少人,补多少人。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官吏绝对人数是高度精简的,绝无冗官现象,或者说既便出现这一问题,也可以通过来年重新确定科举入选名额的方式,来轻易解决这一问题。如北宋时期一度出现“冗官”现象,名臣范中淹、欧阳修、富弼通过搞“庆历新政”,限制科举入选人数,地方缺员不补。结果未出几年,便成功地解决了“冗官”问题。

张万祺言说及此,话锋一转说道:上述为科举制成功之处,此外尚有不成功之处,即明初始立、为今朝所传承的八股取仕制度,由于乡试、会试头场均考八股文,能否考中,均取决于所写八股文的优劣。因此一般读书人为中举当官,常把毕生精力都用于学写八股文上。八股文又只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这就极大地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此外这一文体又极难掌握,只有极为聪明之人,才能写得好八股文,而写得好八股文的人,并不能保证是忠诚正直人士,如明相严嵩,虽写得好八股文,却实为大奸大恶之人。因此近人顾炎武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谓:“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顾炎武话中之义是天下学问甚多,并非仅八股一门,八股兴而天下其他学问亡。以实例为比,火药原中国发明,传入西方,以之制炮,反制中华。如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十二月,清军攻桂林,永帝帝派西方来华传教士赴澳门向葡人借兵,葡人派将费雷拉将兵三百名并携大炮数门前来助战,一时大败清军万人,取得桂林大捷。为了感谢葡人助战,永历帝后宫皆加入了天主教。再如,科举重经义而歧视机械、算学,一概斥之为“奇技淫巧”,以致于明代数学家已看不懂宋人的数学著作。时至清初,因儒生廷臣算不准历法,康熙帝只能请传教士汤若望掌钦天监,负责编修历法,令传教士南怀仁、白晋为清造火炮。而为我邦兴隆计,可取科举制精华取士,但考试内容,须容得经学,亦当容得机械、算学,即来华传教士所称“自然科学”者。至于八股文切不可再写,但考策论即可。

张万祺言说及此,众人皆称精辟。独黄义明不解,发问道:如先生所言,在五伦邦仿行科举制,固可解决文吏来源问题,但其为官后贪赃法,又何以除去?张万祺道:元师有所不知,历朝官员任用,有科举取仕法,亦有官员任用之监察法。如果说科举考试制度解决了文官体制下官员的“入口”问题,那么官员任用中的监察制度,则解决了官员的“出口”问题,因此,古代官员任用中的监察机制,是科举考试制度的相辅相成部分,它与科举考试制度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基础。其与科举制的区别仅在于:责任的承担者不同,即科举考试的责任承担者为国家礼部,而官员任用监察制度的责任承担者为国家吏部。

中国古代官吏监察制度草创于秦汉,完成于清初,总括为“四格”与“八法”制度。“四格”指:考察国家官吏时,“填注考语,用才(政绩)、守(操守)、政(工作态度)、年(年龄)四格。才则或长、或平、或短。守则或廉、或平、或贪。政则或勤、或平、或怠。年则或青、或中、或老。”“八法”指:“指(惩处)添其八法处分。贪、酷,革职提问。罢软、不谨,革职。年老、有疾,休致(退休)。才力不及、浮躁者,降调。”大致清初所实施的“四格”与“八法”考察制度的特点在于:

一是按“才”(政绩)、“守”(操守)、“政”(工作态度)、“年”(年龄)四条标准来考察官吏,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官吏德、才、工作态度与年龄综合平衡基础之上的。清初的具体作法是:在每一格考核标准上打三个等级分。“四格”俱佳者,称“称职”,由皇帝引见,特加一级,再回任候升。实质为连加两级。考绩仅次者,称“勤职”,按常规加一级。考绩再次者,称“供职”,平迁。考绩不合格者,按“八法”处置。

二是强调以“八法”处置经考察不合格的官吏,这就形成了朝廷在选拔官吏时,只能取重于德、才、工作能力、健康状况综合标准的制约机制。这既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得以持续的推动力量,也是中国古代清官得以产生的政治基础,清初的具体作法是:“贪”、“酷”者革职提问;“罢软”、“不谨”者,革职;“年老”、“有病”者,退休;“才力不及”、“浮躁”者,降调。

三是强调按“四格”与“八法”标准来考察官吏,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皇帝造成了道德舆论的压力,这有助于制约最高统治集团中的暴虐失德行为。这主要是通过谏官制度来起到这一作用的。康熙皇帝即明示:“使言官果能奉法秉公,实心尽职,则闾阎疾苦咸得上闻,皆可厘剔。”

而此官有定员的“九品十八级”制度,定期(或每隔3年)考核官吏,按“四格八法”的规矩及时淘汰不合格官吏。这样就保证了官员队伍对于国家事业的忠诚和新陈代谢的自然进行,保证了中国文官政权在历史上的延续。而我邦若行科举取仕法,亦当并行官员监察法,以与之相辅相成。

众人齐道:此法甚善。黄义明道:若大家对张先生所说均无异议,烦张先生上任城主职后,拟出施行科举制与官员监察法的细则,交各城主施行,以使五伦邦上下同心,永立不败之地。

当日下午,黄义明集各军于兵营前,时独缺八军主将郑秋菊、副将卫斯斯率军送护张子贤与方知命二老赴好古城尚未归。黄义明当即宣布:自己将率各军主将赴圭道筹粮以备攻取毒鼠关,约两周可返。命大戏台城尉周秀兰带兵护送杨展雄至鲸山持法司即还,命三军副将吴华明带兵护送孙员外赴劳康城即还。叫余军安驻大戏台军营,由各军副将统领,抓紧练武,兼顾城防,不得随意上街扰民。又因一军副将宋倩雯押送原大戏台三个城主赴好古城未还,而赵凤英又要同行圭道,特命一军小队长季思芬暂时统领全军。

布置完这些杂事后,黄义明便带上七位徒儿各骑战马,陪同张万祺先赴好古城上任。而张万祺的书僮由于自幼练武,也能独自骑马前行,并不拖累行程。

由大戏台赴好古城约五百里路,第三日近午已到。黄义明先赴城尉孙瑛蕙行营,时樊海江已由江苏沛县召人回还,共带来五百男丁另立兵营,充任副将职。而孙瑛蕙的女兵营已有二千五百人数,正合黄义明所要求的城防军三千人数。

黄义明先是介绍张万祺与孙瑛蕙、樊海江相识,告知这是新延聘的好古城长、明末英贤张苍水之子,让二人今后遇事多请示。二人连声承诺,表示日后一定会协同新城长做好城防诸事。随后便是陪同张万祺参观好古城市容。黄义明见城市管理的井井有条,市井上人来人往,打更的、守城的各安其位,再也不见自己初来时满街狗粪、野狗不时吠人的脏乱景象,心中十分高兴,便问樊海江屠狗场办得怎样了?樊海江答道:小人已将屠狗场交下人管理,又有了新的发展,即开发出了以先祖命名的“樊哙狗肉包”,不仅供本城人吃,且远销百里之外,所得赢余,养城防军有余。黄义明听了十分高兴,说道:经营屠狗场以利民生,这真是变害为利的一大创举。

随后便是参观养老馆,只见馆舍明亮,一众被供养的矜、寡、孤、独、废、疾者见了黄义明感激不尽,都要下跪磕头,黄义明连忙扶起,说道:使不得!使不得!又指着张万祺说道:黄某因忙于戎务,不能在好古城久住,这是你们的新城长,日后有要求可向新城长提出。黄义明又问起服侍人员的态度,矜、寡、孤、独、废、疾者指着几位老太太说道:这几位老夫人对我们照顾得太好了,我们真是由衷感谢。而这几位老太太也就是当初反对屠狗、被孙瑛蕙送此强制劳动者。黄义明听罢大笑,对孙瑛蕙说道:这几位老太太如此有爱心,以后兵营财务有余,应定时发给银两酬劳,以使劳有所值,人人为好古城尽力。

随后大伙又前往乐苑馆探望宋好乐。时宋倩雯押送大戏台三位女城主赴好古城尚未及回还,正在馆中。而先前大戏台的三位女城主都是一副素颜打份,长裙遮地,反而显示出一种朴素的美。黄义明问宋好乐映氏三姐妹表现如何?宋好乐答道:她们在音乐上极有天分,学习认真,感谢元帅给我送来了传播雅乐的好助手。黄义明便转向映氏三姐妹说道:你们好好协助宋老传播雅乐,三年期满,武功自复。届时你们要走,决不阻拦,会给予回家路费。如果你们愿留,则聘请你们担任乐苑馆的副馆长,协助宋老继续传播雅乐,我决不食言。映氏三姐妹回答:谢元帅不杀之恩。而映氏三姐妹后来三年期满,均选择了留馆任职,以示对黄义明宽厚待人的感谢。

离开乐苑馆后,黄义明一行最后去的地方是张士贤的医馆与方知命的奇技馆。时八军主将郑秋菊、副将卫斯斯送护二老刚到好古城,确实拿出了好古城最好的房子给张子贤与方知命开医馆与奇技馆。由于张子贤“神医”之名早已外播,不待医馆修整完毕,门口病人已排起了长队。黄义明不便多加打扰,向张子贤道了一声谢,便来到方知命的奇技馆。

黄义明先是向方知命致谢,感谢他肯出山担任奇技馆长,希望他能多培养徒弟为五伦邦强军效力。又道:腐儒排斥“奇技淫巧”是错误的,诸葛武候曾造木牛梳马运粮,曾造连珠弩大败魏军,粤门葡将费雷拉曾将兵三百、大炮数门助永历帝在桂林大败清军,此足见“奇技淫巧”之威力。今后痒序之学不仅要传授经义,还要讲授机械、算学与西学大略。方知命则为延聘奇技馆长事,向黄义明致谢。

与方知命别后,黄文明一行来到城长议事大厅,黄义明宣布明日的行程是:赵凤英、钱壮壮、关向云、孙甜甜、李近芳、周颍、吴爱梅、郑秋菊明日随同自己同往圭道筹集取军食,卫斯斯统领八军战士,协同孙瑛蕙守城。宋倩雯亦统领所带的百骑骑兵协同孙瑛蕙守城。而张万祺的小童知晓黄义明明日去圭道是为了斗蟋蟀赌银,高叫要跟着同去。黄义明暗道:巨人墓捉虫有此小儿的一份功劳,不带他去于情理不合。于是对小童说道:要去可以,但必须听话,不得惹事。小童诺声连连。于是黄义明命令宋倩雯道:你明日带此小童同去,任务是看着小童不得惹祸,你带来的一百骑兵也暂交卫斯斯一并统领。

2021年7月23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

青天武帝

龙城老仙

老婆忌日,我重生了

馨馨子主上

我以科学证仙道

疯狂炸弹

重生:火热1990

我会女装

东京房东

八鸽子

神医小村民

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