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如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章 娄敬的发迹,汉朝旧事,墨如枫,海棠搜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刘邦与大臣们在洛阳逍遥快活的时候,有一队人马正往陇西方向赶。
他们是从齐地征召进来,前往陇西卫戍服役的老百姓。从齐地去陇西,途中经过洛阳。到达洛阳的时候,队伍停了下来,准备在洛阳置办些必需品。
这些人当中,有个名叫一个名叫娄敬的人。这位仁兄无后台无背景更无革命斗争经历,此前就一个小屁民而已!但是,西安人民都得好好感谢这位仁兄,正是他的一个谏言,让西安拥有了崇高的荣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不仅如此,他还是汉代和亲政策的首倡者。
娄敬听说刘邦及朝廷大臣们都居住在洛阳,脑中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步入官场的绝妙主意。
于是,他找到在汉军中任职的老乡虞将军,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人相见自然先喝喝酒,唠唠嗑,叙叙旧情。
虞将军念及老乡之情,大拍胸脯:有兄弟一口吃的,就少不了你这一口。
娄敬笑而不语,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让虞将军一时愣在那里,差点把酒喷了出来。
他说:我要见刘邦,向他进谏。
娄敬很明白以他们之间老乡这一层关系,在军中帮忙弄个低级职位,还是很容易的,不过娄敬想要的可不仅仅是低级职位,他有更高的追求,他要做大臣。
虞将军素知娄敬能言会道,要是他真能把刘邦说高兴了,自己还有个举荐之功,当然再好不过,可要是在刘邦面前说的不好,自己的脸往哪搁,自己在刘邦面前的形象是否会大打折扣,这都很难讲。
娄敬知道他的顾虑,一边给虞将军斟酒,一边笑道:兄弟,放心,兄弟我没十足的把握是断然不敢去的。
见他这么自信,虞将军自然不便多说什么,只能满口应承。
在去见刘邦之前,虞将军给娄敬准备了华丽的衣服,娄敬却推托道:我本来穿什么就穿什么就见他,不用换了。
娄敬深知刘邦的心理,刘邦以前是草民一个,穿的也是粗布麻衣,自己这身平民百姓的服饰反倒能勾起他的亲切感。
虞将军在朝会上忐忑不安的向刘邦引见自己的老乡,刘邦心想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见见无妨。
娄敬进入巍峨的朝堂,满朝文武顿时齐唰唰的把目光望向了他。
只见娄敬毫无胆怯之色,反倒不慌不忙的向刘邦跪拜山呼万岁。
堂下可是娄敬吗?
娄敬回道:正是。
你有什么谏言说与寡人听听?
娄敬立起身子,不紧不慢的问道:陛下都洛阳,是想要与周室相比么?
然!
娄敬面露微笑:陛下与周室取天下的方法不同,怎能效法周室定都洛阳?
娄敬故意顿了顿,朝堂上一时议论纷纷,刘邦也是有点不解。娄敬继续说道:周室的祖先,从后谡封邰开始,经过十几世的累积,到文王,武王的时候,天下归心,所以才能取代殷商。到成王即位,周公辅政,才开始营造洛阳都城。而陛下从一介布衣,经过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登上帝位,想要与成王,康王相比,恐怕还不是时候吧。陛下若要长治久安,最好定都关中,秦地被山阻河,有四大要塞,如果一旦有变,百万大军可以马上集结啊,就算峣函以东乱了,陛下也能保有关中的天府之国啊!
这里只是大致概括他的意思,若有兴趣,可以看看他当时的言论,实在是说得非常精彩。
娄敬侃侃而谈,以其三寸不烂之舌,细致的分析都关中的好处,说得可谓滴水不漏。
刘邦听娄敬这么一说,勾起了自从登基以来一直萦绕在他心中的问题:如何才能保证大汉王朝长治久安?如何才能保住皇帝的权力?
他会把余生奉献给保住权力的事业!在他的心中,现在看问题的标准很明确,凡是有利于巩固权力的事情就是对的,就要去做;凡是有利于大汉王朝的延续的事情就是对的,也要去做。
既然定都关系大汉王朝的延续,那么就是大事,就得讨论。
他将这个话题抛给满朝文武:大家议议吧。
群臣们大多是楚地人,当然希望都城离家乡近一点,纷纷反对娄敬的说法,甚至旗帜鲜明的嚷嚷道:谁去关中跟谁急?
刘邦环视群臣,知道这些人都不是议事做决策的主,问他们也是白问。刘邦见张良并未说话,于是问道:军师,你有什么看法?
张良答道:洛阳太小了,田地单薄,容易四面受敌,关中左有峣函,右有陇蜀,北有胡地,南有巴蜀,阻三面而守,一面制诸侯。诸侯安分,可用渭河漕运天下,诸侯不安分,大军顺流直下。这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的话是对的!
有了大汉朝第一谋士在旁边帮话,娄敬的说法顿时迎来一片赞同声。
刘邦当朝作出了决策,定都长安,择日在废墟上重建宫殿,娄敬被拜为郎中,郎官分两类,一类是负责宫殿门户守卫的,另一类是专门提建议的议郎,有时也打打杂,特殊时候充当使臣的官。娄敬做的是议郎,虽然只是‘比三百石’的小官,月薪是185钱,可谓俸禄微薄,虽然官阶低俸禄薄,但议郎的好处在于可以经常出现在皇帝面前,长久下去,与皇帝大臣混个脸熟,而且跟卫士不同,他们可以经常在皇帝面前说话,向皇帝提意见,这样一来,只要稍微有点才能,就很容易被皇帝发现,议郎官小,但前途不可谓不远大。同时,娄敬被赐姓刘,号奉春君。
如果现在要来评说娄敬的这个建言,意义并不大,而且正确性还有待论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都城在哪里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吏治好坏,政府无能,贪官污吏横行,就算把都城修得固若金汤,也照样得灭亡。秦朝在长安
也没活多长,而后世很多强盛的王朝也没定都关中。
娄敬以一言升官,显示了刘邦唯才是举的雅量,在以后这成为大汉王朝的一项国策,学名叫“征辟”,以后会讲到。其实,刘邦努力寻找的答案就已经在他的行动中了,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人能不断的补充到国家的统治阶层中,才有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一旦这条道路被堵死了,那么再高的城墙,再多的军队,再先进的武器,都无法改变灭亡的命运。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治国什么最重要?
答曰:人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